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華文戲劇」20周年 四月香港好戲連場


放大圖片

■由深圳八厘米戲劇工廠及哲騰演出運營院線共同呈獻的《莊先生》。

自1996年華文藝術節北京初現雛形,此後這個致力於推動兩岸四地華文戲劇交流的專業戲劇活動,曾分別由香港、台北、澳門、昆明、杭州等地輪流主辦。二十載春秋中,華文戲劇節不斷吸納各地文化藝術精髓,並以獨特的魅力吸引劇場新人加入與之共同成長。今年四月,上海、台灣、澳門、深圳等地的藝術團體將再次雲集香江,與本港藝團一同推出超過40場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舞台表演。■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第十屆華文戲劇節新聞發佈會日前舉行,香港戲劇協會會長、華文戲劇節主席鍾景輝(King Sir )回想起二十年前在北京舉辦的第一次「世界華文戲劇交流暨學術研討會」仍感慨良多。據鍾景輝憶述,1996年8月底,兩岸四地的劇團在北京上演了12台劇目,專家學者在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45篇論文。當年出席的戲劇工作者一致認為這項活動非常有必要定期持續舉行,於是1998年在香港舉辦第二屆時,大家把1996年北京的聚會追定為第一屆華文戲劇節。隨後,香港戲劇協會又在2007年以「中國戲劇百周年」為主題再次主辦了第六屆華文戲劇節。轉眼間二十年過去,鍾景輝將華文戲劇節比做步入弱冠之年的男子,他認為在全新的階段應該伴隨與時俱進的變化,希望在商業化的大環境下,華文戲劇節可以成長為一個成功的品牌,以持續推動華文戲劇向前發展。因此第十屆華文戲劇節不僅會在香港大會堂低座一樓展廳舉辦「華文戲劇節20年回顧展」,藉以回顧這二十年來走過的路;還增設了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並首次接受非華語學者發表對華文戲劇的研究。

經典改編 向大師致敬

2016年既是莎翁及湯顯祖兩位世界級戲劇巨匠逝世四百周年;又分別是現實主義戲劇之父易卜生與間離效果表演理論提出者布萊希特逝世110周年及60周年,對世界戲劇史而言意義重大。所以第十屆華文藝術節選擇以「廿一世紀華文戲劇與世界舞台」為主題,展開研討會針對東西方戲劇發展史的進程進行深入的探討,籌委會向各地學者徵集的論文題目包括,近二十年來華文戲劇研究、莎士比亞在中國、布萊希特與中國戲曲等等。而在舞台演出方面,香港演藝學院與香港戲劇協會聯手重新演繹莎士比亞經典劇目《馬克白》;7A戲劇組的《老娘企硬》,更是大膽地把布萊希特鉅著進行異時空穿梭切換,五代十國戰火紛飛的歷史背景下,三個孩子媽媽艱難求生的故事將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上演。

著名導演李銘森是今屆華文戲劇節的評審之一,他告訴記者,眾多投稿作品中只有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可以脫穎而出最終獲選,而評審們在挑選作品時不受板滯規則束縛,他們最關心的是作品的主題與演員的陣容。李銘森說:「我們五六個評審在一起討論,一是要看作品主題,無論翻譯劇還是原創劇,我們都希望能有地方特色,呈現不同的生活內容、不同的主題、不同的表演手法。同時我們要求演員能夠代表專業水準,像《Gweilo》就非常有香港特色,講了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英國人的故事,同時又找到一位適合這個角色的演員。」

時代感強 貼近生活原貌

《Gweilo》是一條褲製作根據Martin Booth自傳所創作的雙語獨角戲。男主角的父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英軍調派來港,Booth在香港見證了經濟騰飛,體驗了文化差異的衝擊,得知患有腦腫瘤後,決定回憶童年往事,寫下自傳。雖然殖民時代早已遠去,但《Gweilo》導演胡海輝卻強調,過去的歷史造就了今天的我們,Booth以孩子的觸覺為我們描繪過去的香港。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所帶來的《老大》,則是國家一級編劇喻榮軍以北方知識青年在南方海島生活經歷為題材的原創作品;深圳八厘米戲劇工廠及哲騰演出運營院線即將呈獻的《莊先生》分裂出一古一今兩位莊子,他們互為對方的夢境與現實;台灣動見體劇團的《離家不遠》令各奔東西的一個家族在餐桌面前重聚,彼此逼視,直面殘破記憶,揭露內心深處隱藏最深的傷疤。

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指出,可能由於香港觀眾更喜歡與年輕人感受、現代社會發展以及政治議題等素材相關的戲劇,所以相較之下內地與台灣的戲劇創作顯得文學味更重,而本土製作則現實感更強。由陳敢權編導的《一頁飛鴻》將作為開幕節目在香港大會堂劇院為第十屆華文戲劇節拉開序幕。《一頁飛鴻》與參與今屆戲劇節的多數香港劇目一樣都是緊貼現實展開想像,而衍生出來的作品。陳敢權說:「作為劇作家,我總在想人生在世不多不少都會留下一些痕跡,可能是物件,也可能是放不下的感情。而對於劇作家而言則可能是充滿感情的劇本,如果劇本受到觀眾喜歡,甚至可以令作者的思想復活。所以我以過世粵劇編劇所留下的隱世劇本為線索創作了《一頁飛鴻》。其中包含了粵劇編劇家的心理狀態,與兒子的相處模式,和掛靴男花旦之間的友情,以及兩代人對戲曲藝術的爭執。」

相關新聞
「華文戲劇」20周年 四月香港好戲連場 (2016-01-20) (圖)
場地有限 走出香港 (2016-01-20) (圖)
湘文化走進聯合國 「三個故事」演繹湖南精彩 (2016-01-20) (圖)
著名作家賈平凹推薦唐榮堯《西夏史》北京首發 (2016-01-20)
史博館廣推文創行銷 文物生財 提升價值 (2016-01-16) (圖)
走東走西:種族矛盾 (2016-01-16) (圖)
《弟子規》朗誦比賽 推廣傳統文化 (2016-01-16) (圖)
探秘中國古代黃金技術 (2016-01-16) (圖)
巨人「天天」一十二變 走上街頭玩「COSPLAY」 (2016-01-13) (圖)
解讀多變「馬騮」 (2016-01-13) (圖)
陳娟《曇花夢》再現京城 (2016-01-13) (圖)
大型交響合唱《敦煌》首演或亮相首屆絲路文博會 (2016-01-13) (圖)
明代風華 一個時代的符號與記憶 (2016-01-09) (圖)
走東走西:反叛年代 (2016-01-09)
長影舊址博物館引入英國劇目 (2016-01-09)
曲雲、孫卓 舉辦古箏演奏會 (2016-01-09) (圖)
「動.融」雕塑展 (2016-01-09) (圖)
南豐六廠:用紡織藝術講故事 (2016-01-06) (圖)
甘肅建成博物館 展示鮮為人知的「北茶馬古道」 (2016-01-06) (圖)
「飛天離地絕技團」本港上演頂尖特技 (2016-01-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