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巨人「天天」一十二變 走上街頭玩「COSPLAY」


放大圖片

■六米高「天天向上」塑像與參與活動的一眾設計者。

當身高6米的「天天向上」塑像換上紅色漫畫連體裝,頭戴金剛箍,打扮成孫悟空,帶領另外十一位1.4米的小型分身來到人車川流不息的北京道,城市中最熱鬧的旺區街頭旋即化身大眾藝術館。大玩COSPLAY的「天天」們在農曆新年來臨之際給本港市民及旅客帶來猴年祝福的同時,「香港文化教父」榮念曾亦為香港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指出了新方向。■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梳平頭、穿短袖及長褲的小男孩「天天」誕生於1970年代,是榮念曾概念漫畫中的男主角。約九年前「天天」總是雙手插在褲袋中,藉「對話框」或「語雲」與沒有文字的畫面進行互動。2007年後,「天天」卻開始以右手遙指天空,昂首望向遠方的姿態出現,代表香港創意精神的「天天向上」,逐漸從漫畫形象演變為立體模型甚至大型雕塑。新年伊始,榮念曾聯同11位本地設計師以及各界別的藝術工作者,創作以猴年為主題的雕塑,令「天天向上」升級成啟發和匯聚本土創意人才的平台與渠道。

跨界創作 勢在必行

猴年主題「天天向上」的創作可以說是一場跨媒介、跨文化、跨地區的實驗與交流。十二位設計者分別來自本港藝術界的不同領域,他們當中既有插畫師、獨立漫畫創作人、平面設計師、時裝設計師,亦有劇場導演、音樂創作人、光藝藝術家和城市設計師。每位設計人都通過自己對猴年願景的理解繪製設計圖稿。隨後,這些圖樣被託付給深圳經驗老到的手繪工藝師。不論雕像大小,師傅們都按照設計稿要求一筆一畫繪於雕塑之上,使十二個「天天」,人人都穿上了個性化新裝。

其中,插畫師及獨立策展人杜翰煬給「天天」戴上了Emoji符號表情中的猴臉面具;音樂創作人于逸堯用密密麻麻但排列整齊的問號為「天天」度身訂做了一套「馬騮毛毛裝」;視覺藝術家及平面設計師Dio Lau大膽想像如果自己是猴子最想高呼的口號,於是他為「天天」設計的上衣前方便出現了「I AM A MONKEY」的鮮紅色標語;而女裝品牌設計師麥雋亭採用立體軟件將一梳平面香蕉旋轉變形,貼合塑像表面起伏形成3D效果,預祝走過路過的觀眾能夠「蕉」氣蓬勃、花枝「蕉」展、一「蕉」得志。談到跨界創作,多位參與設計的藝術工作者均表示,「CROSSOVER」能夠多面向地呈現創作人精神,激發創意靈感,增進觀眾對藝術家的了解,未來跨界創作越來越多應是大勢所趨。

戶外展覽 打破局限

展覽空間難覓,是長期攔在新晉藝術工作者面前最棘手的難關。榮念曾坦言,該活動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為年輕人打造創作與展示平台。獨立策展人杜翰煬告訴記者:「香港當下從事設計或視覺藝術工作的新人,多數都是自己出資籌辦展覽。在200呎左右的空間內可以展出十件左右作品,卻最少需要八千至一萬港幣。若想在較商業化、裝潢稍精緻的場地辦展,沒有畫廊支持,論日或論周的高額費用,新人通常無法負擔。」面對上述境況,榮念曾提出不如由藝術家主動出擊,自己為自己製造展示空間,擺脫室內限制。城市本身就是天然的畫廊、藝術館以及博物館。

榮念曾指出,在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下,本港藝術家多傾向於埋首個人創作,孤身奮鬥。而現有的展覽場所又大多被條條框框束縛,缺乏前瞻性創意。所謂前瞻性,即空間或時間兩大維度上的突破。因此,「天天向上」嘗試團結各方力量,挑戰戶外展覽。榮念曾說,公共藝術對城市而言非常重要,這次展覽正好是一個處理公共空間的好機會。尖沙咀並非香港文化藝術中心,往來遊客與展覽空間的不斷磨合,商業和藝術之間平衡點的探索,對他而言都是有趣的。榮念曾更透露2016年很可能會將「天天向上」活動帶去廟街,在視覺藝術基礎上融入街頭音樂元素,再次實現突破,建立佇立街頭的「城市藝術」。

兩地合作 文創切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創作中我們不但可以窺見本港新銳藝術人才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還能夠看到香港創意與內地工藝的巧妙結合。港式創新與傳統工藝的疊加,是榮念曾心目中兩地合作的重要切入口。他認為從長遠來看,香港和內地的合作對彼此而言都意義重大。內地具有大量精湛的卻又面臨失傳的傳統工藝,如陶瓷、竹子、木石、金銀、玻璃、珠寶等等材料的製作加工,還有少數民族記錄歷史的刺繡,甚至連餐桌上常見的蔬果葫蘆,經過乾燥處理後都可以被製成生活裡實用的器皿和工具,更可以通過雕刻等技法轉化為頗具美感藝術品。

榮念曾以葫蘆為例解釋道,「如果能夠將看似『老土』的葫蘆變成符合當代文化藝術發展潮流的文創產品,未來會誕生許多新的可能性。不少像葫蘆製作一樣的傳統工藝都局限在自己的框框裡面,很難跳出來。這項源於康熙年間的老手藝其實很環保。香港設計師善於深入研究,又具有國際網絡,我們可以培育年輕設計師有系統地去專研傳統手工藝的內部特色,為其定製符合現代人口味的設計,然而問題在於,香港目前暫時沒有創意產業發展的整體藍圖。如何具體去實踐和互動,是值得香港和內地進一步合作認真考慮的方向。」

相關新聞
巨人「天天」一十二變 走上街頭玩「COSPLAY」 (2016-01-13) (圖)
解讀多變「馬騮」 (2016-01-13) (圖)
陳娟《曇花夢》再現京城 (2016-01-13) (圖)
大型交響合唱《敦煌》首演或亮相首屆絲路文博會 (2016-01-13) (圖)
明代風華 一個時代的符號與記憶 (2016-01-09) (圖)
走東走西:反叛年代 (2016-01-09)
長影舊址博物館引入英國劇目 (2016-01-09)
曲雲、孫卓 舉辦古箏演奏會 (2016-01-09) (圖)
「動.融」雕塑展 (2016-01-09) (圖)
南豐六廠:用紡織藝術講故事 (2016-01-06) (圖)
甘肅建成博物館 展示鮮為人知的「北茶馬古道」 (2016-01-06) (圖)
「飛天離地絕技團」本港上演頂尖特技 (2016-01-06) (圖)
好去處:「前後」交疊時間 重整油街記憶 (2016-01-06) (圖)
饒宗頤文化館 凝聚青年文藝力量 (2016-01-06)
傳統童服中的親情密碼 (2016-01-02) (圖)
走東走西:丁丁歷險記 (2016-01-02) (圖)
「天使的微笑」慈善攝影展記錄兒童夢想 (2016-01-02) (圖)
港台兩地劇團賦予傳統藝術新面貌 (2016-01-02) (圖)
好去處:銅鑼灣書香迎新年 (2016-01-0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