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折柳送別源於漢朝,後來成為習俗,至元代《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成為經典場面。 資料圖片
上期,我們談及古人借楊柳抒離別之情,與楊柳相關的傳說,也欣賞過岸上楊柳的詩詞句。今期,我們看看楊柳的側面,就是碧綠柳枝。
始於漢而盛於唐
漢代已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折柳,意即折取柳枝。古代長安有座霸橋,兩旁遍植柳樹。漢代,在長安霸橋送別親友至此,常常折柳送別,因為「柳」與「留」諧音,有「挽留」之意,也表示依依之情。這一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後人以折柳送別或贈別離人。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憶秦娥》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抒發折柳憶別情懷。唐人送別時,慣以折柳送別,意欲「挽留」。秦樓上的月色年年映照橋邊,柳色依舊,見證灞陵橋上淒淒離別的情景。白居易《長安新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在長安橋上擠滿送別的親友,無不折柳送別離人,可見難分難捨之離情。
宋長亭成送別地
宋詞繼承折柳惜別的離情而有所開拓意境。賀鑄《石州慢.薄雨初寒》:「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長亭邊的柳枝才嫩黃,就被送別的人折了一枝,表達迫不及待的焦急心情。張先《漁家傲.和程公辟贈別》:「贈我柳枝情幾許。春滿樓。為君將入江南去。」折柳贈別表現情深。周邦彥《蘭陵王.柳》:「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柔條」即柳枝。在長亭送別之地折柳枝送別離人。劉克莊《長相思.餞別》:「風蕭蕭。雨蕭蕭。相送津亭折柳條。」同樣表達長亭折柳送別之離情。長亭泛指送別的地方。古時於路旁,每十里設一長亭,每五里設一短亭,供行人憩息。因此,近城的十里長亭成為人們送別的地方。演變下去,長亭送別,逐成為往後的詩詞與戲曲的經典送別場面,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堪稱代表作。
到了清代,詞學中興,折柳處處。多情易感詞人納蘭性德是寫愁情的佼佼者。在《蝶戀花》追憶前塵,「又到綠柳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羈旅在外,走過昔日折柳送別友人之路,引發惆悵之情。在《淡黃柳.詠柳》:「長條莫輕折,蘇小恨,倩他說。」抒寫淡淡的離愁。
折柳將離情具體化,詩詞人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將楊柳幻化成柳條、柳絲、柳青等柳樹的剪影,渲染若即若離的愁情,漸次成為中華文化習俗、中國文學意象。
■張燕珠 特約作家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網址:http://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c@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