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去年格茸此里和同事去雨崩村搶修,救助了受傷的遊客。
穿梭瀾滄江解決供電 10年來溜一次驚一次
神秘美麗的梅里雪山腳下,一條300米長的溜索橫跨在瀾滄江上,10年來,阿主為給藏族民眾解決供電用電問題,守護偏僻鄉村萬家燈火,冒險在這裡來回溜過不下500次。阿主原名頓珠品楚,藏語意思為「圓滿吉祥」,由於鄉裡人發音不準,把阿楚讀成阿主,他的身份證也將錯就錯,用阿主作正式名字。阿主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燕門供電所所長,從成為電工開始,因為經常通過溜索穿梭瀾滄江兩岸解決電力問題,人們便把他稱作「溜索電工」。■文/:香港文匯報記者譚旻煦 迪慶報道
在燕門鄉,交通十分不便,很多地方江面上沒有橋樑,只有一根鋼索連接,這就成為了過江的通道,俗稱「溜索」。這些溜索近看粗如麻繩,遠看卻像是飄蕩在江上的絲帶,風一吹就搖搖晃晃隨風擺動。
阿主也聽人說過許多關於溜索的故事,比如說某某鄉有個學生掉下溜索,至今下落不明;有人過溜索時頭髮被溜索纏住,被撕扯下大塊頭皮等,讓人心生餘悸。不過,阿主說,過溜索最難的是控制速度,速度快了會衝到對面山上,速度慢了會懸吊在溜索的凹底,就只能靠自己用手一把一把地拉過江。控制好的一分鐘都不用,控制不好,20分鐘都過不去。曾經有一次,由於沒經驗,阿主剛好到凹底就停了下來,爬了近半個小時才能過江。「真是溜一次驚一次啊。」對記者講起這些歷險,溜了10年溜索的他還是不盡感慨。
首收潔白哈達激動自豪
燕門鄉,7個村委會共62個村民小組,境內居住着藏族、怒族等7個民族,少數民族佔90%。供電所共有7名員工,在阿主的帶領下負責全鄉2,144個用戶的運營維護工作。
鄉裡有一個叫「四里」的地方,在這裡住着一位叫都吉立稱的老人,為了找到更多的田地,全家從山上的村子搬遷到瀾滄江對面,成了單家獨戶。這一搬,也搬出了供電規劃。他家距離山上的村莊有10多公里,要通電,資金投入起碼需要50萬元,他們家無法承受,每天只能生火做飯,明子(有松脂的枝)點燈。
阿主得知情況後,經過一番精打細算,決定從800多米的江對面為都吉立稱一家架杆拉線。並且自己承擔起架線的主要任務,每天在瀾滄江上來回溜10多次,一個星期的時間,終於把電從洶湧澎湃的瀾滄江對岸接了過來,全長800多米。
通電當天,都吉立稱用顫抖的雙手為阿主獻上了潔白的哈達。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阿主也很激動,他說那是他第一次收到哈達,「感到非常自豪,因為哈達是一種禮巾,是藏民族最崇高的一種禮節,表示對對方的一種頂禮和崇敬。」
「笑笑哥」總是掛着笑臉
阿主還有另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笑笑哥」,他的同事和熟悉他的民眾都喜歡這樣稱呼他。
民眾見到的阿主,無論風裡雨裡總是帶着微笑。同事都喜歡和他開玩笑和一起幹活,每次搶修任務結束,大家都要求他唱歌,他總是愉快地答應,一隊人總是很快就忘掉勞累。
阿主自己說,「這些都是我們的工作,反正都要幹,還不如開開心心幹,心情好,幹着就不那麼累。」他也總是說,只有心裡有陽光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現實的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