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靈武出土的和田玉「妙音鳥」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王尚勇 寧夏報道)在銀川市興慶區的西塔古玩城裡,資深玉器收藏家王志傑,癡迷古玉20多年,收藏的精品甚多,其中幾枚西夏玉器更是世間珍品。
這些西夏玉器高不足10厘米,玉質純淨,沁色自然,有的已經鈣化。一枚出土於靈武的和田玉妙音鳥就是西夏玉器的精品之一,人頭鳥喙,前肢為人手,後肢為鳥足。細細觀察,鳥足上有細小的紋路,這使用的是漢代游絲毛雕工藝。此鳥身披七彩羽毛,啼聲婉轉縈繞美妙動聽,時刻以天籟梵音訴說佛家妙法。
王志傑還有一塊古人褲帶佩飾「妙音鳥」,也是人身鳥喙,不同的是上下肢皆為鳥足,上肢是典型的「蛇頭手」形狀,它身披飛天的飄帶,顯然受到了唐代飛天的影響,其雕工精湛,佩飾後部有掏空的一道橫樑,可佩戴在褲帶上。褲帶上所帶的玉珮飾最早見於大宋和遼金,至西夏時期有此精美玉器,足見當時工藝水平發達和工匠的傳神造詣。
王志傑介紹,西夏玉器的用料是和田玉,無論是白玉、黃玉、青玉,都是新疆和田的玉料,沒有岫玉、藍田玉、獨山玉等內地其他玉料產地的玉料,這與西夏當時所處獨特的地理優勢有關。西夏也因料石資源近且豐富,所以玉器用料大方,所製器物都傾向於厚重。
為何西夏玉器存世量少之又少呢?從地理背景審視,西夏王朝和周邊政權的民族融合從未停止,它與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互通有無的關係,在大量的貿易往來中使用玉料與大宋交換茶葉、絲綢、瓷器等等。王志傑所著《擷樸藏珍》一書中推斷,應該像大明王朝出口歐洲的瓷器一樣,繪畫一定要迎合歐洲人的審美觀。西夏為了迎合大宋的審美,許多玉器雕刻也完全按照中原器形紋飾加工,如果這個推斷成立,那麼我們今天看到一些判斷為宋代的玉器就完全有可能未必是中原加工的了。
吳忠市西夏文物收藏家武裕民先生還收藏有一塊和田白玉的西夏文腰牌,沁色古樸,包漿厚重,正面刻有「防守待命」四個西夏文,是一件開門見山的西夏玉器。武裕民先生還收藏有玉梟、玉羊、玉猴、玉人、玉質妙音鳥、玉質骷髏頭等等多件西夏玉器。一位收藏家就收藏如此數量眾多的玉器,充分說明當年西夏人製作玉器的數量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