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州交響樂團新年音樂會 。攝影:梁智輝
每年聖誕節前後,直到農曆春節期間,便是節日音樂會的黃金期。此類音樂會自然是配合聖誕節或新年的演出,一般多是聖誕音樂或喜慶熱鬧的音樂,但發展到今日,這些音樂會的內容卻有不同的設計,當然,無論如何變化,那總仍是以營造愉快開心、歡樂熱鬧的氣氛為主。在中國,自上一世紀九十年代引進維也納式的新年音樂會以來,更將這種節日音樂會延伸至春節,衍生出農曆新年音樂會的潮流。可以說,現時在中國內地的大小城市,儘管在經濟及政治氣氛的影響下,在歲晚年初舉辦新年音樂會、春節音樂會仍然是藝文演出市場一股方興未艾的熱潮。
歐洲樂團成「過江龍」
這些新年音樂會不少更是「包場」的「商演」,但今年在廣州單是公開售票,在星海音樂廳、廣州大劇院等場館舉行的新年音樂會,據不完全統計便多近二十場!12月25日至1月5日這十一天,在廣州舉行了十五場以「新年」為名的音樂會,其中有兩天同時有兩場,元旦當晚更有三場同時上演!從演出場地看,星海音樂廳與廣州大劇院各有七場,平分秋色。元旦晚上新落成的廣東演藝中心加入戰團,這看來會是一個新紀錄。
廣州今年這十五場新年音樂會中,其中十三場都由來自歐洲的樂團擔綱演出,難怪有人說,「這是多麼高尚的一種國際主義精神啊,他們放棄西方人特別看重的與家人共度的聖誕新年假期,不遠萬里來為廣州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務」,這當然是戲謔之語,但亦說明現今中國內地確是歐美樂團「淘金地」。話說回來,這十三場由「過江龍」擔綱的「舶來」音樂會,其中來自奧地利的,以各種史特勞斯作為名號的樂團便有五場,意大利和德國的各有兩場,來自捷克布拉格的有四場,只有兩場為廣州本地樂團的演出,分別是除夕夜的廣東民族樂團(去年加入戰團),以及新年音樂會的「始作俑者」廣州交響樂團。在每年元旦晚演出的「廣州新年音樂會」,今年已持續舉辦到第二十四年!
節日演出火紅有因
新年音樂會這種火紅現象的出現,當然是因為新年前後聽音樂會的習慣,在廣州存在很大的市場;但像今年那樣火紅,競爭如此強烈,確是少見;不過,儘管如此,廣州交響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仍能在演出前便一票難求,這確與廿三年建立的品牌效應大有關係。「廣交」新年音樂會的「品牌」能夠建立,仔細分析,原因有幾點。首先是從早年照搬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模式開始,逐漸擺脫,並建立起樂團本身的模式,而此一模式更接地氣,更能打動廣州樂迷的節日情緒。那就是從曲目設計,到呈現形式,都能呈現出新年的節日氣氛,且每有出人意料之外的驚喜。
其次是節目的設計,往往能結合指揮、獨唱家和獨奏家的表演風格,發掘出樂曲中更為豐富的一面,那並非只是簡單地加上一些戲劇性、噱頭性的包裝,而是能與音樂融合在一起,能讓樂迷對音樂有更深刻的體驗。
當然,要有這種效果,也就是第三點,樂團與表演嘉賓(如今年的美籍韓裔指揮家咸信益、跨界女高音潘小芬、烏克蘭手風琴演奏家瓦路讓·沙什耶夫,和意大利小號大師安德列·朱弗萊迪),在音樂上都有高水平的表現;同時,樂團上下全力以赴,較慣常的樂季音樂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後一點是處處顯出貼心細緻的細節處理。這包括對樂迷實用且有意義、人人不會落空的新年禮物(今年是廣州交響樂團青少交夏天訪德時的現場錄音CD);男樂師全改穿白色禮服、女樂手則是色彩繽紛的晚禮服,今年還照顧到堵車遲到觀眾,而刻意延遲十分鐘開場。
話說回來,中國內地在節慶假日能吸引更多樂迷出席音樂會,從音樂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那並非只是節日市場消費心理,還在於大多數音樂都能為人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感。當節日於物質慾念上的消費滿足感作用已逐漸消減下,現場音樂會的精神滿足感確是很好的選擇。當維也納的圓舞曲所帶來的歡愉感覺亦日漸失去新鮮感後,「廣交」廿多年來建立,年年推陳出新的「品牌」吸引力,便必然能繼續增加了。但無論如何,節日的特別氣氛在物質滿足以外,讓人容易感受到音樂藝術在精神層面上發揮的魅力,關鍵便在於選擇什麼音樂,以什麼形式去面對層面更廣闊,包括很可能只是一年一度來聽音樂會的族群,去發揮音樂藝術中的感染力。 今年「廣交」在廣州星海音樂廳的新年音樂會,即使未能分身出席者,事後從評論及照片上,仍可以感受得到整個演出不斷增長的熱烈氣氛,和最後「安歌」,一再返場加奏,韓國指揮家咸信益將觀眾情緒帶到爆發高潮的場面!這些事後的跟進評論和報道,更是讓每年購不到門票的消費者,在來年更添盡快購票動力的所在呢!
文:周凡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