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下香港問題的幾點思考
鄧 飛 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無可否認,香港社會是病了,而且病得越來越嚴重。經濟發展持續找不到新的轉型方向和發展動力,貧富懸殊不能得到有效紓緩,這些都已經是積累經年的痼疾了。2014年的違法「佔中」行動,發展到今年大年初一晚上的旺角暴亂,從語言暴力走向了行動暴力,香港的確是患了大病,誰還能文過飾非地加以否認?有病,就得治。中醫有云: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當下香港,可以說是到了非要急病治標的地步,但亦切勿藥石亂投,以致未見療效,先見惡果。箇中火候,如何拿捏?有如下幾點思考:
思考一:香港病是包含了經濟問題,但經濟問題不是香港病的根源。關於香港病的病因分析有很多,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香港問題歸根結底就是經濟問題,例如經濟轉型持續未見,青年人缺乏向上流動機會,貧富差距擴大而以樓價為標誌的生活指數超脫了收入上升等等。筆者並不同意這種觀點,經濟問題頂多就是一個催化劑而已,絕對不是病因。歷屆特區政府不是沒有推出各種經濟發展措施,但是任何發展規劃都會要麼在立法會被拉布拖延,要麼面對被媒體推波助瀾的社會激進運動的衝擊,要麼面對司法覆核的挑戰。就算闖過了,也往往被其所遲滯,以致錯失時機,或多耗光陰。以政治狙擊來阻撓、延緩經濟發展,從而令政府無法從經濟發展惠及民生來創造政績。政績不彰,反過來又坐實了政府無能的指控,繼而為激進政治火上澆油。
另外,以前的激進行動尚且打出「反對地產霸權」之類令人眩目的經濟口號,可從違法「佔中」到旺角暴亂,激進分子早就扔掉了所有經濟口號,提出的完全是赤裸裸的分離主義和訴諸暴力的激進政治口號!如果未能先治激進暴力政治之標,其他諸如經濟發展、去殖化、國民身份認同等香港病之本,將無從施治。
思考二:譴責暴力行動是需要的,但同時更要譴責對暴力行動的任何美化言論。光是譴責,當然不能有效遏止暴力,但美化暴力行動的言論,則可以助長暴力思維和行動。每當社會上出現譴責暴力行動的正能量時,幾乎總是同一時間出現美化、合理化暴力行動的諸般巧言說辭。就算對政府施政再怎麼不滿,也不能把危害市民公眾(警察也屬於市民)生命及財物的暴力合理化。美化暴力的言論,實際上是在為暴力升級蔓延添加燃料,推波助瀾,應該茪O反駁譴責。
思考三:暴力行動固然沒有社會群眾基礎,但暴力行動的蔓延不一定需要社會群眾基礎,一小撮分工得當的人就可以持續不斷地製造暴亂和恐慌。據報道在網上宣稱要「以武制暴」之類暴力口號的活躍分子,大約有幾百人。幾百人相對幾百萬香港市民來說,當然是微不足道的比例。但是,社會群眾基礎不是暴力行動蔓延的必要條件。
幾百號激進分子,就算人數不再有所增加,分若干人一小隊,今天這裡縱火焚燒,明天那裡刑事毀壞,一年365天,可以天天一小鬧而不費多大成本!然後每逢重大日子,元旦、七一或者立法會就某些爭議性較大的法案作投票的日子,再發動中等規模的騷亂暴動,也是輕而易舉的事。隨荂u暴力騷亂作戰經驗」日趨豐富,下一次不一定針對警察,可能針對官員,甚至官員家屬。不疰a公眾地方,就可能是官邸、政府合署,可以說「暴力行動創意無限」,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上述所舉的可能情況,其實都有先例!上世紀90年代末,雙非問題時有人火燒入境處大樓,二十三條立法時有人圍堵官員座駕,「佔中」前後有人衝擊立法會和政府總部等等。「一派主張衝擊......另一派要深入社區......只有兩派保持最低限度的信任,共同對準政權,香港抗爭才可找到出路。」這是早前在網上公開的《抗爭手冊The War》第20頁所言,「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Don't let the enemy know we know, Do always surprise them.」這種軍事思維名句,更是手冊內文和封底中的金句箴言!因此,不要誤以為暴亂沒有社會基礎,便可掉以輕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