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高文澄(後)、袁焯壕(前排左)和譚世龍研發出奶瓶感應環,配合使用手機應用程式,讓父母記錄和管理嬰兒的喝奶情況。 科大供圖
科大生研感應環配App 設計馬拉松創業賽奪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不少父母都會擔心新生嬰兒能否攝取足夠營養,而進食情況亦可反映幼兒是否健康。有見及此,香港科技大學的3名學生遂研發出可裝嵌於奶瓶底部的環型裝置,配合手機應用程式(App)即可計算及記錄嬰兒每次喝奶分量,同時自動製作出圖表供父母、家庭醫生和營養師等參考。有份參與研發的學生表示,用家可將數據對比世衛建議嬰幼兒於不同階段的理想成長數據,有助檢視嬰兒的情況。有關設計早前榮獲科大第二屆設計馬拉松比賽冠軍,獲5萬元獎金。
由科大科技及管理學雙學位五年級生高文澄、同系三年級生譚世龍及工學院(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哲學碩士生袁焯壕合作研發的智能奶瓶,有70克重,奶瓶的環型裝置屬於微型重量量度裝置,內有線路板和電子磅,當用家將感應環裝嵌在奶瓶下就能測出奶量,並透過藍芽將數據傳送到已連結的手機,手機App就隨即將數據儲存在雲端數據庫,以記錄嬰兒吃奶次數和分量,同時App亦會有圖表記錄嬰兒的飲食狀況。數據庫儲存了奶粉的營養數據,高文澄表示,若孩子出現營養不良、吃不飽、吃得太飽或是超重的情況,家長可考慮更換適合的奶粉,並把數據提供予家庭醫生等參考。
食完才開機 免家長憂輻射
考慮到一些家長或會擔心感應環和手機連結時會釋出輻射,影響幼兒健康,因此用戶可在嬰兒飲奶時關上感應環;當孩子吃完奶,家長才再次開啟感應環,即可進行數據記錄。現時奶瓶環適用於部分日本、荷蘭和德國牌子的奶瓶,團隊期望將來可套用於市場上大部分牌子的奶瓶上。
高文澄表示,市面上有不少智能水杯,但只是針對成年人巿場,而嬰兒無法表達自己,加上現時不少在職父母均對家中嬰兒十分掛心,例如擔心他們吃不飽或過飽,會否營養不足等,才衍生研發智能奶瓶的想法,幫助父母照顧嬰兒。
他們以上述構思參與去年9月的科大設計馬拉松(Designathon)創業比賽,在工作坊中得到不少醫學和工商業界專業人士的意見;在着手研發產品的同時,亦開始搜集用家意見。
兩個月研發 成本約百元
高文澄指,奶瓶環技術研發過程順利,只需時兩個月,研發成本約百元,反而是做資料搜集耗時更長。為了解父母的需要及對於孩子的憂慮,他們本來想在街頭做問卷調查,但去年底遇上寒冷天氣,故轉為用手機通訊App廣發至有孩子的親朋戚友,最後成功收回100份問卷。
續優化溫度重量後應市
高文澄表示,收回的問卷發現有10%受訪家長指記錄嬰兒健康情況會造成精神負擔,因此團隊期望可優化奶瓶環技術,幫助「新手」父母,例如新增感應溫度的技術和令奶瓶環更輕、更細等。研究團隊將進一步了解市場需要,才決定是否推出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