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美國通脹率高達13.5%、失業率達7.2%,而經濟增長率僅-0.2%,深陷「滯脹」泥淖,同時美國經濟也存在稅率過高、限制進入、價格管制等諸多結構性問題,凱恩斯主義「神藥」失效,復甦亟待新「藥方」。
1981年里根就任美國總統後,開始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主義的主張,提出「經濟復興計劃」,主推減稅,同時減少政府干預,縮減政府開支,緊縮貨幣供給。
歷史上對於里根推行的供給側改革評價不一,有觀點認為,它帶領美國經濟進入「大穩健」時代,但也提高了美國的赤字率,增加了政府債務,導致美國儲蓄和投資率雙雙下滑,經濟增長持續減速等。到1987年(里根任期的倒數第二年),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佔GDP比重達到3.3%,唯有借助大規模的外國借貸,才能避免美元匯率大幅下滑,這也直接導致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
■記者 海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