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位於東寶興路125弄的「大一沙龍」舊址,被用作普通民居,樓內擠滿住戶。 記者孔雯瓊 攝
上海是日軍「慰安所」制度的發源地。世界最早慰安所「大一沙龍」舊址,雖被政府列為「內控」名單,卻未享文物待遇,實際是留而不護。房屋年久失修,內部構造凋零,樓內擠滿住戶,公用部分堆滿雜物,與普通民居並無二致。根據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的最新統計,此間已確認的慰安所舊址原有166個,多數早年即被拆除,淹沒於歷史塵埃中,目前僅留存30餘家,均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建築。
■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孔雯瓊 上海報道
在上海所有慰安所舊址中,「福利」最高的或是「大一沙龍」。創立於1931年的「大一沙龍」,被國際學界公認為世界上首個日軍慰安所,同時亦是留存時間最長的慰安所。雖非文物保護建築,但在經歷了逾十年的唇槍舌戰後,目前「大一沙龍」已幸運地被列為虹口區「內控」名單。所謂「內控」,即指「不允許隨便拆除、毀壞」。
衣繩交錯 圈地違建
與其他慰安所舊址一樣,位於東寶興路125弄的「大一沙龍」舊址,亦被用作普通民居,樓內擠滿住戶。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大牆外立面經過粉刷,內部卻陳舊不堪。走進院落大門,天井內晾衣繩交錯,撲面而來的市井氣息,與建築本身所承載的厚重歷史格格不入。
屋內由於缺乏衛浴系統,院落外加建了公共廁所。同時,為了擴大居住面積,還有居民「圈地」搭建違章建築。大樓的公用部分則堆滿雜物,拖把、水桶、紙箱散落一地。
設施脆弱 岌岌可危
「大一沙龍」附近未有標識顯示此地為慰安所舊址,僅有入口處一座微型日本假山石景,觸目驚心地一閃而過。房屋昔日曾整體被修繕為日式風格,故過去此地的住戶家家都有日式大窗、日式神龕。但幾十年後,除了假山、石花瓶、一扇花窗,當初的風格幾乎無跡可尋。
居住在此的多半是耄耋老人,他們向記者抱怨,房屋年久失修,內部構造漸漸凋零,加之各家各戶不得不生火做飯,煙熏火燎下,部分設施已是脆弱不堪,甚至岌岌可危。被問及平日是否注重保護文物時,有居民反問,「大家吃喝拉撒都在這裡,怎麼保護?」
一旁123弄的老建築,原先亦是「大一沙龍」的一部分,如今保存現狀更為糟糕。經過住戶長時間的使用,原先的建築結構遭到破壞,房間的窗戶已經破損,房門破爛不堪地撐在那裡,屋簷前是用廉價瓦片搭出的雨棚,整體外觀恰如廢棄多年的危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