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大腸癌年輕化 未到50歲生瘜肉增


放大圖片

■徐成智(左)及陳安安。 陳敏婷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敏婷)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醫管局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要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然而,養和醫院數據卻發現,50歲以下照腸鏡人士已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有病人更僅廿多歲。養和醫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安安指出,參考外國數據,本港未來十餘二十年患腸癌的人數或大幅上升,提醒肥胖、缺乏運動、有吸煙或喝酒習慣的中青年人,一旦持續肚痛或大便混血,須盡快求醫檢查。

過去3年,平均每年逾七千人到養和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當中60%為50歲或以上人士。去年發現瘜肉的比率達62.1%,較3年前增加6.4個百分點,其中逾六成人發現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至於50歲以下接受檢查者,去年發現瘜肉比率達40.9%,同樣較3年前增加6.4個百分點,其中近50%的人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瘜肉。

養和醫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稱,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過往不少50歲以下病人因其他腸胃問題求醫,意外發現大腸有瘜肉、甚或腸癌。他憶述有病人年僅廿多歲,持續肚瀉,當時誤以為自己患類似「腸胃焦慮症」的都市病,經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大腸內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需立即切除,同時每年檢查跟進;亦有年約30歲女士因大便隱血,誤以為自己生痔瘡求診,經大腸鏡檢查,同樣發現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

陳安安稱,曾有一名年約50歲男病人,大腸內長有逾六十粒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全部切除後翌年再生出十多粒。她解釋,瘜肉經過7年至10年後有機會形成癌腫瘤,及早發現可阻止癌症發生,但因早期大腸癌並無徵狀,透過檢查有助發現瘜肉,並建議市民一旦持續肚痛或大便隱血,不論年齡應盡快求醫檢查。

相關新聞
各界痛斥《香港前途決議文》離經判道拉選票 (圖)
陳啟宗:認同國家才有本土 (圖)
張志剛責假本土累死真本土 (圖)
建制批故意流會 反對派負全責 (圖)
兩岸將合作偵辦肯馬電騙案 (圖)
特首:施襲者須繩之於法 強調玻璃碎可傷眼 (圖)
「佔旺畫家」非禮智障女囚10個月 (圖)
科大「尋回記憶」助治腦退化 (圖)
大腸癌年輕化 未到50歲生瘜肉增 (圖)
民記倡政府諮詢架構添女聲 (圖)
張榮順馮巍晤「思路」 阿湯讚交流好開始 (圖)
粵破60非法集資案 涉款百億 (圖)
習近平:把群眾合理訴求解決好 (圖)
中國學者聯國講解「十三五」規劃 (圖)
粵劇名伶羅家寶在穗去世 享年86歲 (圖)
20美元換廢奴女鬥士頭像 (圖)
《時代》百人 拉加德贏奧巴馬做封面
歐議息不變 德拉吉強硬駁德批評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