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談起莎士比亞作品的中文譯本,熟知的讀者首先就會想到朱生豪的譯本。面對卷帙浩繁的《莎士比亞全集》,朱生豪曾在艱苦的戰時條件下,在顛沛流離中帶病翻譯,而其譯本序言則稱「夫以譯莎工作之艱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畢身精力,殆以盡注於茲矣」。最終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朱生豪於1935年春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至1944年因譯書成疾而病逝,年僅32歲。他因將全部精力撲在譯寫工作上,而用於維持生計的收入微乎其微,窮困而又勞碌的生活,最終「詎意體力不支,厥功未競,而因病重輟筆」。而他死前心心念念的乃是未完成的《亨利五世》譯稿。十年間,他共譯莎劇31部半,規模之巨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僅有一部詞典參考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談崢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朱生豪茪熆衝雯黚峊集時,極度缺乏可供參考的資料,他只憑一套《莎士比亞全集》英文原版和一部詞典,就開始了繁重而浩大的翻譯。
朱生豪和梁實秋所譯的《莎士比亞全集》最有影響力。談崢認為,梁實秋的譯本勝在有註解,但如果從文字優美而言,則無疑朱生豪譯本更勝一籌。朱生豪文學功底了得,在翻譯時用其中國古代文學的積澱對每一句推敲至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