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於3月下旬至4月一整個月舉辦名為「粵月」的連串粵語研究活動。姜嘉軒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 繁簡體字的使用及「普教中」近年在港惹起過一些爭議,有人更刻意將繁簡體字、普通話及粵語完全對立,彷彿「兩個只能活一個」。有語言學權威就認為,學習普通話及簡體字屬大勢所趨,但不等如要放棄粵語及繁體字,相反香港更應該進一步推廣粵語教學,加強基礎知識,讓粵語在香港「兩文三語」中重拾對等地位。
中大榮休講座教授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榮休教授張洪年表示,正如無人會反對學習英文一樣,學習普通話也是同樣重要,因它是國家語言,而且世界上很多地區都在學習及使用普通話,假如拒絕學習會帶來不便,不過香港亦不應放棄粵語,「兩文三語」同樣重要。
學簡非棄繁 並重讀通古今
至於繁簡字爭議,他解釋簡體字的作用主要在於書寫方便及容易識字,這樣國家可以減少文盲,「然而隨荇犮N發展,人們打字多於寫字,文盲數目已大大減少,這些優勢不再明顯。」不過,他認為中國人還是兩者並重為佳,一方面國家及不少地區用簡體字,另一方面很多古物古語都是繁體字,兩者都懂才可讀通古今,故學習粵普語及繁簡字同樣重要。
粵語作為香港人的母語,但不少人對此也只是一知半解。中大粵語研究中心主任鄧思穎指,香港常說「兩文三語」,英語及普通話在港已得到足夠重視,但學校老師以至整個課程亦鮮有教導粵語的基礎知識,「內地教普通話、美國教英文、法國教法文,她們都會從基礎知識開始教起,惟獨只有香港只靠聽靠講傳播,以至很多港人誤以為粵語沒有語法。」
他進一步解釋粵語的原理其實既複雜又有趣,「例如粵語的後綴有四十多字,例如動詞『食』,配合後綴可演化成『食驉z、『食過』、『食晒』、『食得』等不同用法。」有時候不同聲調,如「食飯啦的『啦』字,三個不同發音(laa1)、(laa4)、跟(laa5),亦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意思。」不過,這些字詞不能胡亂搭配,當中亦有一套粵語語法及規則需要遵從,這正是學者研究工作,找出語言由來、用法、演變過程,並將其記錄下來,成為有系統的知識再教授給大眾。
鄧思穎認為香港應更重視粵語教育,包括提供更多渠道讓學生接觸相關知識,使港人更了解粵語的獨特性,有助其傳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