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招祥麒示範以粵語吟誦白居易《長恨歌》。 黎忞 攝
吟誦藝術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周朝,《周禮.春官.大司樂》提到,掌管國家音樂的最高官員,向貴族子弟教授音樂時用6個步驟:「興、道、諷、誦、言、語」,當中「興」即指引起動機,「道」即說明,「諷」即背文章,「誦」即以聲節之,即用聲音誦讀。
對粵語吟誦素有研究的培僑中學校長招祥麒解釋指,當時教師要學生「出聲」背誦文章,背熟後再以優美聲音演繹,作為唱歌前的準備;因此「誦」是在背書基礎上詠而出之,不需要歌譜和樂器伴奏。
他又指,一般較哀怨的作品,如杜甫《兵車行》、蘇軾《水調歌頭》等,較為適合用吟誦方式演繹,但極陽剛的作品如《滿江紅》等就不太適合。 ■記者 黎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