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博物館節「是麼?」See More炸散迷茫

2016-05-28
■當問號遇上感歎號、「是麼」撞正「 See More」,即是2016博物館節的主題「是麼?See More」。■當問號遇上感歎號、「是麼」撞正「 See More」,即是2016博物館節的主題「是麼?See More」。

輕輕地一句「是麼」是批判性思維的蠢蠢欲動,以一個問號追根究底突破「約定俗成」,而略帶興奮的「See More」則是由好奇心觸發的驚歎號,召喚渴望擁抱世界的你走出家門。當「是麼」遇上「 See More」會發生什麼?康文署及其轄下的14間博物館以「是麼?See More」為主題,為2016博物館節配製出了一枚威力十足的「爆破彈」,企圖「炸」散迷茫,為年輕人「炸」開廣闊視野。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市場及拓展總監毛詠仙日前表示,今年的博物館節之所以從一個問號出發,是希望鼓勵大家拋開既定思維,以開放的態度、另類的視角重新審視科學、藝術、歷史背後的大千世界。她說:「每一個時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問題要去面對,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早已藏在某些深遠而隱蔽的地方,作為博物館,我們希望把恆久流傳的道理說出來,幫助他們 『See More』,人生的選擇自然就會比較多。」

令參觀者獲得生活啟發

在去年的博物館節中,各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發現: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港青」們聊起未來將要選擇的專業與就業方向時普遍感到困惑且迷茫。因此今年博物館節重新瞄準了目標:「2015博物館節中有很多活動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去組織的,但今年特意針對高中甚至大專的學生進行策劃。更主動地去接觸人與生命,令每一個來博物館參觀的人,都可以獲得一些與當下生活有關的啟發。」毛詠仙認為這是兩屆博物館節潛藏的最大區別之一。

所以2016博物館節不但會推出如「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海上雄師--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展覽、「古怪動物園」、「時評×幽默=辛亥革命前後的漫畫」等大型展覽,更要求館長走出辦公室,在「反轉博物館」系列活動中與廣大市民,尤其同對博物館幕後工作好奇的青少年面對面:在「總館長是沸青」講座中,談一談年少時如何摸茈衈Y過河,一步一步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再披荊斬棘去實現理想;或是像「百足咁多爪」的章魚「撈亂骨頭」,聊聊如何吸收不同的專業知識運用在自身的工作領域;甚至進入位於北角油街實現的「館長廚房」,邊煮福建湯圓、製作XO醬、烹飪分子料理,邊分享與煮食極為相似的生命故事及策展體驗。

「年輕人常常會以為自己所學的專業一定要和自己的職業掛u,但其實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必須涉獵各種不同專業的知識。」身為博物館節的主要推手,毛詠仙以親身經驗舉例說,「雖然目前我主要從事市場及業務拓展的工作,但在七月份的『百足咁多爪撈亂骨頭』講座中,我會努力向觀眾展示如何利用電影做市場推廣;同樣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亦會向大家證明藝術館館長不能僅一味關心藝術,還要懂得宣傳推廣;而香港電影資料館館長楊可欣則會細數電影裡所包含的各類藝術。我們三個希望藉換位演講,令學生及家長明白,全才教育可以令生命更寬廣。」

一千隻有故事的「碗」

多看、多想、多學不僅是館長們為「港青」們所總結的成長指南,也是2016博物館節想帶出的重要訊息:多彩人生最忌獨沽一味,成功背後必然有波折 ,暫時的失敗沒什麼大不了。樣樣都懂,才能在一條路走不通時換另一條。處於擴建期中的香港藝術館,目前暫時失去了「規規矩矩」辦展覽的大本營,但他們在博物館「條條道路通羅馬」的精神指導下,將挑戰成功變為機遇。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鄧民亮坦言:「以往不論形勢多麼創新有趣的展覽,都需要市民親自來藝術館觀賞,就宣傳推廣而言,我們比較被動。但現在適逢休館,我們選擇主動出擊,把服務及展覽延伸到香港各處。」

自去年十月起,一輛流動藝術館專車載荇捄e、文物、歷史繪畫等藝術館館藏一起駛出地域限制,前往學校、社區一起分享藝術品背後的故事。而在博物館節中,由於無法借用地理位置去連結,所以香港藝術館聯合知專設計學院設計系,請一千名同學把自己的故事畫在一千隻碗上,透過「一碗·一故事」快閃散學禮活動將人與人聯繫在一起。據鄧民亮透露,其實不少同學反映並不理解為何各大博物館總是那麼喜歡陳列杯盤碗碟,殊不知「碗」與「碗」之間亦天差地別,它們的材質、造型、圖案中均暗藏荇犮N的歷史特質。

「所以我們想借助古代文物去啟發學生『Look』、『Seek』、 『Think 』。向他們介紹碗具在亞洲文化、藝術、設計上的演變歷程經過;請老師帶領他們進入社區,由居住地取材結合自身感受,學習將生活中的尋常事物變成創作。」鄧民亮認為,七月初將出現在文化中心露天廣場那一千隻有故事的碗,既擴大了學生和社會各階層的接觸面,也拼湊出當下年輕人眼中的香港印象。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