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比華利山別墅。張偉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蘇洪鏘)港人酷愛「磚頭」不外乎求保值或升值,豪宅被視為升值的火車頭,然而有個別豪盤在往年旺市時已見蝕手個案,今年樓市轉向更是幾乎凡二手均「見血」,蝕讓率近乎100%。今期帶讀者走訪三大豪盤蝕讓重災區,拆解其「滿地紅」背景。
縱觀今年錄得的豪盤蝕讓,涵蓋港九新界,不過要稱得上「滴血成災」,則主要分佈於較「隔涉」的新興豪宅區,其優點是遠離煩囂、親近大自然、私隱度高,而從另一角度看,區內鮮有交通及民生配套,住戶進出往往倚重私家車。對於一向將「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奉為置業投資準則的港人而言,其承接力往往較為遜色。
市區豪盤非穩賺保證
然而,位於市區的豪盤是否就是穩賺的保證?未必,以九龍站一帶的豪宅群為例,今年連環湧現巨額蝕手成交,究其原因,不少業主早年樓價攀升至高位時買入,及至近期樓價下滑時沽貨,持貨期僅數年未來得及升值便迎來跌市,又或者在經濟轉差時業主急於套現,不惜蝕手促銷,當中不乏內地客。加上早年政府推出「3D辣招」,加重交易成本,即使賬面獲利,但最終仍需倒蝕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