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畫畫這件事上,「老樹」始終聽從內心。20年前,老樹因為臨摹徐悲鴻、齊白石的畫作太像而果斷放棄畫筆,20年後的2007年,當他得知父親重病時,重拾一支破毛筆,勾勒出民國長衫男靠在樹上來發洩心中的抑鬱。沒想到一發而不可收拾,創出了他特有的風格。在人生路上,老樹總是抱着「求之不得,不求自得」的心態,凡事都順其自然。畫畫就是老樹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寫日記一樣。
畫嚮往生活 最具吸引力
老樹最享受的過程是,人之一直走在到達目標的路上,而不是到達目標的那一刻。
「只有在路上,這時候的焦慮感和緊張感最有意思。比如我的畫那麼閒適,想我肯定覺得百無聊賴,一會躺着花下,一會站在水邊。你見到我忙得跟驢一樣,所以最重要是你畫出來的,不是你的現實而是你的嚮往,與現實的對比,這才有意思。所有人之所以喜歡你的東西,不是看到了他已經有的生活,而是看到了他嚮往的生活,會有一種緊張感,這種緊張感就是所謂的吸引力。」老樹說。
詩畫印一體的風格,代表了老樹,但是老樹對風格形成這事卻很苦惱。「當風格形成後會有很大的焦慮,我更關心的是,還有什麼可能性,風格一旦形成了,人就可能死在這上面。」
目前老樹的作品主要有四類,分別是民國人物、社會新聞、古今穿越和花卉水果。前陣子,老樹去河西走廊遊歷回來,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河西走廊的蒼涼,深深地震撼了老樹,最近他正在看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給他寄來的、有關敦煌壁畫的畫冊,一組關於河西走廊的畫作正在醞釀中。
隨感受創作 風格順着走
也許這組有關河西走廊的畫作又會帶來一個不同的風格,老樹不以為然。「不是為了突破風格,吾有所欲,然後就有所感。有人說你的風格變了,無所謂。你還不允許我長大了?我都長了好幾十歲了,我不可能老是停留在那裡,所以我就順着走,不要刻意。」老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