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港學生升讀大學獎學金」昨日舉行頒獎禮,20位獲獎學生各獲10萬元獎學金。 莫雪芝 攝](http://image.wenweipo.com/2016/06/27/a25a.jpg)
穿校服買餸照顧幼弟 獲頒新來港生獎學金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伊莎) 每年都有內地新來港學生到這裡開展屬於自己的香港故事,有眼淚,也有歡笑。今年20歲的郭雅如,4年前與年幼的弟弟隨父親來港,既要適應陌生的環境,更要身兼母職,每天放學背着沉甸甸的書包,趕到街市買餸煮飯、打理家務、照料家人,這都令她變得更懂事。在師長及同學的協助下,她咬緊牙關捱過來,成功在文憑試考獲佳績,順利考入中文大學的精算系。昨日她獲頒「新來港學生升讀大學獎學金」,讓其勇敢追夢。她坦言,很慶幸自己來到一個有愛的城市,期望將來成為精算師,回饋社會。
由香港新來港人士服務基金主辦,九龍地域校長聯會協辦的2015/16年度「新來港學生升讀大學獎學金」昨日舉行頒獎禮,20名表現優異的學生各獲10萬元獎學金,並在中聯辦九龍工作部部長何靖及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主禮下獲頒獎項。
鄧清河勉學生為國為港獻力
基金會長兼全國政協委員鄧清河於致辭時感謝各善心企業家及贊助人支持,讓這些新來港的清貧生,可以在無經濟負擔下專注學業。他相信知識可改變命運,而高等教育更可制止跨代貧窮的延續,故勉勵得獎學生要努力學習,為國家和香港作出貢獻。
獲頒獎學金的郭雅如4年前來港,在李求恩紀念中學就讀中四。自小在福建長大的她一直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長大,惟她與弟弟來港後,與母親分離,令當時年僅16歲的她無奈要肩負起照顧家人的責任,「每天放學後,同學去聚會,但我要背着書包去街市買餸,不少店東看到穿着校服的我在街市出現都很好奇。起初我也不會煮飯,唯有自學。」回家後,除了洗菜煮飯,她還要應付大大小小的家務,以及教導年幼的弟弟。
不懂廣東話 中文科也覺難
忙完家務後,打開書包,又是另一個戰場。陌生的課本,令她大感頭痛,「香港中四的程度與內地的始終有一段距離,尤其是英文,要花很多時間追上進度;我又不懂廣東話,中文的科目也有難度,結果經常要溫習到深夜。」面對家庭及學業的種種挑戰,她一度想放棄,萌生返回內地的念頭。
感激社會有愛 盼學成回饋
幸有校內的數位老師向她伸出援手,特意在小息和放學時間替她補課,她亦憑着自己的堅毅咬緊牙關捱過去。去年她在中學文憑試考獲兩科5**、兩科5*及兩科5的佳績考入中大。她感激這個社會的愛,助她闖過不少難關,期望畢業後成為精算師,貢獻社會,將其正能量傳遞給更多年輕人。
另一獎學金得主王思淇,即將升讀香港大學醫學院二年級。回望4年前來港的經歷,他覺得語言及文化差異是最大難關,「當初學習廣東話是同學在身邊逐個詞語教讀,慢慢學過來,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時間」。
為了與同學溝通,我每日看報紙,了解香港的年輕人關心什麼。在文憑試考獲6科5**的他,矢志畢業後從事醫學研究,「科研可以改變社會,但香港的科研卻較歐美國家落後,我希望可以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