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執政為民 長治久安

2016-07-01
■處於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江西南昌紅山村的村民喬遷新居。 資料圖片■處於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江西南昌紅山村的村民喬遷新居。 資料圖片

從95年前在上海法租界一座石庫門房子秘密成立時只有50多名黨員,到今天黨員人數超過8,870萬人。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已經在中國連續執政67年,帶領這個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界好奇,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中共何以由一個成立之初的小黨,壯大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把中華民族引領向全面復興之路。發展民生、與時俱進、嚴明黨紀、組織嚴密或可構成一個寬闊的視野,讀懂中共生命力的奧秘。 ■新華社

「一戶村民不脫貧,我就堅決不撤崗!」從安徽省金寨縣派駐石花鄉大灣村擔任「第一書記」的余靜作為幫扶幹部,幾乎天天「泡」在農戶家,為農民的脫貧致富想辦法、做實事。

根據聯合國發佈的《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報告》,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已從1990年的19億降至2015年的8.36億,其中中國的貢獻率超過70%。

中國政府承諾,「十三五」期間脫貧5,575萬人。在這個過程中,中共黨員幹部發揮了積極作用。

發展民生 贏盡民心

從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到改革開放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直至今天的土地流轉化零為整集約利用,中共95年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發展民生的歷史,尤其是解決了「土地」這一千古民生難題。

剛剛過去的這五年,中央財政安排城鄉低保補助資金超過4,800億元;財政收入用於民生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中國居民收入增速接連「跑贏」經濟增速;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約1億人;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1歲......執政黨織就的「民生大網」給每一個中國人帶來切身體驗。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說,在前蘇聯和東歐在改善民生方面遭遇慘痛教訓,拉美、中東、北非等國家陷入「民生缺失陷阱」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發展民生、解決人民群眾最迫切的問題,並取得巨大成就,難能可貴。

完善政策 成果斐然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圍繞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國家建設;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從追求「物的增長」,到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隨着時代發展變化不斷更新。

尤其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本屆中央領導集體就任以來,提出「四個全面」重要戰略佈局,追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三年多時間,全面深化改革給中國帶來廣泛、深刻、細緻的變化:市場活力大大激發,新型業態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完善,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對世界影響力也在逐步擴大。

當下的中國,工業4.0時代正悄然來臨,中共領導人將科技創新置於國家戰略高位,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中共的執政方略既與時俱進,又一脈相承,這個『脈』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許耀桐說,只有各項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贊同,這是一個政黨成熟的標誌,也是她能夠長期執政的堅實基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