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感念恩師 秉持「弱德」

2016-07-01

在葉嘉瑩寓所客廳的書架上,兩張照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張是葉嘉瑩與她的學生們的留影,另一張擺放在上方的是文史家顧隨和他的學生們的合照,後排右二便是葉嘉瑩,她那時上大學三年級。在書架對面的牆上懸掛着一塊橫匾,上書「迦陵」二字,這是顧隨為葉嘉瑩題寫的別號。屋內的陳設細節折射着顧隨在葉嘉瑩心目中的特殊位置。

一生坎坷直面困苦

從1942年上大學二年級聆聽顧隨講授唐宋詩詞課程,到1948年隨丈夫遷往台灣與顧隨被迫中斷聯繫,承蒙師澤的六年影響了葉嘉瑩的詩詞人生。無論是詩詞創作、學術研究還是傳道授業,葉嘉瑩在一定程度上承繼了顧隨的衣缽。甚至葉嘉瑩今天詩詞講授時「跑野馬」般的全任神行,也頗得恩師講課旁徵博引的精髓。

葉嘉瑩時常提及顧隨的一句話:「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事實上,她一生坎坷,幾經顛沛,直面困苦,從不逃避,「什麼苦都吃,什麼累都受,被拋到哪裡,自己就站起來,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正是葉嘉瑩在困苦中持守的這種「弱德之美」,暗合了顧隨恩師的人生啟示,進而砥礪着她詩詞世界中「要渺宜修」的生命品質。

葉嘉瑩1979年獲批回國教書時,顧隨已經去世近20年。為了回報師恩,她將自己記錄和珍藏的整整8冊顧隨講課筆記整理下來,全部交給了顧先生的女兒、在河北大學任教的顧之京,協助她整理出版了一冊《顧隨文集》,並先後由顧之京整理陸續出版了《駝庵詩話》、《顧隨詩詞講記》等書,一切版權和版稅全部交給了老師的女兒顧之京。同時,她拿出自己部分退休金設立了「駝庵獎學金」,駝庵是顧隨的晚號,葉嘉瑩以此表達對老師的感念和薪盡火傳的願望。一位學生不無感觸地說:「葉先生為她的老師所做的,讓我們領悟到了師生間深厚的情義。」

在葉嘉瑩大學畢業後任教北平3所中學時,顧隨曾給她寫信道:「假使苦水(顧隨別號)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他勉勵葉嘉瑩「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又說「欲達到此目的,除取徑於蟹行文字外,無他途也」。 葉嘉瑩說,自己本來並無大志,又遭遇憂患,誰知其間被迫到海外謀生,而且要用英語教學,不得已讀了不少外文的理論著作,所以也曾經寫了「西方文論與中國詞學」方面的多篇著作。對於恩師70年前的期待,現在已是桃李滿天下的葉嘉瑩向記者表示,「老師對我的期望很高,我不一定能做到,只是盡自己所能去做而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