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心
山的平靜,水的喧嘩,路的婉約,讓人按捺不住興奮。青磚黑瓦,坐東南向西北,門對雙峰,來到此地才知道,這裡就是傳說中的「榜眼府」。
榜眼府坐東南向西北,門對雙峰山,門楣上有一石匾,題為「雙峰聳秀」。整座建築佈局由外到裡,分別是門樓、照壁、前廳、大堂。門樓較為奇特,以坐向右側而立,照壁嵌入前圍牆。整座建築青磚黑瓦,莊嚴肅穆,氣勢宏偉。就是這樣一座「榜眼府」,坐落於大山深處。榜眼府實際上是祠堂,真正府第在不遠處的朝陽樓。然而徜徉在這座古樸的祠堂裡,細讀祠堂內的匾額和楹聯,還有矗立於門外的碑刻等,內心不時被那些塵封的故事牽引。幾百年的時光匆匆過去,留下的只是一堆殘牆斷壁和模糊的字跡嗎?還有哪些遺失的感動?其實不只如此。
很難想像,這樣一處偏僻的所在,會出一位「榜眼」,榜眼是武榜眼,他於清乾隆四十三年中武舉,4年後考中辛丑科武進士,被乾隆皇帝欽點為榜眼。據載,漳州歷史上曾出過武舉人857人,武進士130人,但武榜眼僅其一名,足見這「榜眼」多麼難得。
時光迅速回到公元1781年,皇城校場上正在進行一場武舉。只見乾隆爺高高在上,坐在觀賞台親自監考這場比賽,這時只見一個黑小子一個騰躍就上了台,眾人鼓掌,但沒人知道此人是誰。此人名不見經傳,只是一個從山旯旮地區平和縣霞寨大坪銅場鴨母坑村來的年輕人,他叫黃國梁,因此眾人沒把他放在眼裡。然而誰也沒有料到,就是這個看不起眼的黑小子在關鍵時候以一招「魁星踢斗」技冠京城,連乾隆爺也大跌眼鏡,頓時刮目相看。比賽結束後,乾隆爺把他叫到跟前,問他叫什麼名?哪裡人?此招式又叫什麼?無奈黃國梁一問三搖頭,不知所云。乾隆爺聽不懂閩南語,黃國梁也不會講京音(那時還不叫普通話),所幸乾隆爺身邊有個閩南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蔡太師蔡新,他趕緊向乾隆皇帝介紹黃國梁的情況。乾隆皇帝一聽,喜憂兼半,喜的是論武功黃國梁屬第一,又是蔡愛卿鄉人,理當狀元;憂的是他是個土包子,言語不通,幾經思量之後,決定錄取他為武榜眼,並賜封為「御前侍衛郎」。雖然黃國梁屈居武榜眼,但對於一個出身貧寒,自小以賣炭為生,名不見經傳的土包子來說,能獲此殊榮,受眾人追捧,已算相當不錯。當然,這其中還有個原因,當時皇帝老爺堅持以籍貫取士(不知這是否當時官場的「潛規則」),能錄取黃國梁為武榜眼,已經算是高抬貴眼,同時也是看在蔡太師的份上。儘管如此,老實又不善周圓的黃國梁已遭人嫉恨了。
果不其然,黃國梁一進皇城,立刻遭到許多人圍攻,而他得罪人還不知道,徒生悶氣和怨氣,再加上純粹一個武夫,渾身血液沸騰,按捺不住心性,常與人計較,最後死得不明不白。據說,他遭人暗算時屍首異處,成了無頭冤魂。靈柩奉旨返鄉厚葬時,鄉親不忍目睹,又懷敬仰之心,於是給他做了個木製的頭,意味着可以再生根發芽,生命綿延不息,子孫將興旺發達,再展宏圖。孰不知,奸人歹毒到家,怕他後代找他算賬,聲稱木頭沒分量沒價值不夠氣派,就命令金匠給他打造了個跟原頭一樣大小的足金頭像,把那木頭給換下了。一代武榜眼就這樣魂飛魄散,家族也沒再興旺起來。
嗚呼,讓歷史歸歷史,現實歸現實,人去榜眼府尚在。如今,平和縣霞寨大坪銅場「榜眼府」已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換來無數後人瞻仰的目光,多少也算死得值了。事實上也是如此,數百年來,榜眼府訴說了多少歷史滄桑......
榜眼府附近,同樣佈滿土樓群。同樣的土樓,也有不一樣的命運和訴說的形式。事實上,平和縣並不是沒有土樓,也不是土樓不夠多,或者歷史不夠悠久,或建築不夠精美,而是恰恰相反。到過永定、南靖、華安土樓再來看平和土樓的人,都會發出一句同樣的感慨:平和土樓太美了,為何沒有加入世遺?
不久前,陪一位外地友人去看平和土樓。這位友人幾乎踏遍了永定、南靖、華安所有的土樓,但他是第一次到平和來,他的眼光銳利,看了幾座土樓後,他說:「南靖、華安的土樓,牆面大都是光滑平整,平和的土樓牆面大都很粗礪斑駁,不一樣,更有滄桑感。」真是一語中的。土樓因其獨特的造形和建築材料而被視為神奇,又以古樸、封閉和神秘而吸引人們注意並沉澱為一種特有的閩西南文化。借用文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把一種原始的情感,上升為某種精神象徵乃至信仰。其實說穿了也只是一種歲月的流痕。
平和土樓被冷落於一邊,歸根結柢其實是人為造成的。據說當時因為平和縣某位當家人一句話而錯過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真是罪過。據悉,當時縣政府只要交上50萬元申報費就可以,一個接近60萬人口的平和縣政府拿不出這筆錢嗎?說穿了其實就是眼光問題。另外,就是缺少戰略思維和準備。了解土樓的人就知道,每座土樓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在訴說着各自的歷史和文化。別的暫且不說,且以榜眼府附近的土樓群為例。榜眼府附近有三座土樓互相連接在一起,分別是朝陽樓、餘慶樓和永平樓。這三座土樓都和武榜眼黃國梁有關。當年黃國梁被乾隆爺賜封為「御前侍衛郎」後,因表現出色,又忠心耿耿,乾隆爺為表彰其功績,御賜白銀一萬三千三百両,他用這筆錢回鄉建成朝陽樓-即黃國梁榜眼府第,而且,朝廷特許他在朝陽樓前豎立四座石旗桿,以顯示其榮耀和地位。之後,又獲賜銀一萬三千三百両,他又用這筆錢回鄉建成餘慶樓,讓族人居住。至於永平樓,始建於何時目前尚沒有人能說清楚,或許是這三座土樓中歷史最為悠久。這三座土樓各有各的特點,最有特點還是朝陽樓,不僅樓前豎立四座石旗桿,整座土樓都是用青磚鑲嵌,別具風格和韻味。更加有味的是,樓前有一條小溪,日日夜夜有清澈的流水潺潺而過,世世代代枕着悅耳的溪水聲入眠,是多麼的詩情畫意!
總之,無論是關於榜眼府或者土樓群,其實都是在訴說着這塊土地的神奇故事。而歷史的蹬踏之聲已經遠去,留下來的故事和景點還在訴說着永遠。事實上,令人心動的應該不是過去,而是現在和將來。另外,歷史留下來的其實也是彌足珍貴的,因此如何修繕和保護也關係到現在和將來,基於這簡單又複雜的關連性,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懷着敬畏的心情去面對歷史和眼前這塊土地,包括曾經從這裡走出去叱咤風雲的歷史人物,還有矗立不倒的土樓群。事實上也是如此,在這裡,有時候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隻陶罐,或一張凳子,一面鏡子,都是有記憶的,也都可能是鮮活的,我們不能輕忽它們。
安息吧-一代武榜眼!
安息吧-黃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