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一篇講述編劇為什麼不願意改劇本原因的文章,配着拿着紙巾抹淚的編劇照,很有趣。文中把編劇比喻為大廚,應付「顧客」的要求做菜,「顧客」是製片方或投資人,總之是甲方。
顧客點了一味「宮保雞丁」(原始要求),大廚備好料燒熱鍋準備炒菜,做了一半,顧客說:「不要肉(中途需求改變)。」大廚:「宮保雞丁沒有肉怎麼做呀?」為了滿足「甲方」,廚師把肉一點點挑出來,剛要下鍋,顧客說:「菜裡加點腐竹(創意重組)。」大廚:「沒這樣做過,再說腐竹也得先泡水,時間很長......」顧客說:「那也得加。」菜差不多好了,顧客說:「把肉放回去。」大廚:「不是說不要肉嗎?」顧客:「現在又想要了。(搖擺不定)」大廚:「好在肉沒扔,再放回去吧,但是味道不一定好,腐竹也還沒發好呢。」顧客:「時間來不及了,不等了(催活兒)。」廚師:「一會兒一個主意,中途又改需求,還要按時交付?」顧客:「不要腐竹了,改加蒜苗吧,再放點番茄汁!」廚師:「這叫什麼吃法?」顧客:「你會不會做?不會做我就走了,反正也沒給錢。」廚師:「唉,顧客是大爺,合同上寫明要完全按照甲方要求修改,沒辦法,照做吧。」
「宮保雞丁炒腐竹」終於炒好了,裝碟上桌,顧客看了看:「這菜裡加茄丁了嗎?我在其他家吃的可都放茄丁,不加茄丁不夠味兒(奇葩要求)。」大廚:「沒聽說過宮保雞丁放茄丁,這是哪個爪哇國三流技校炒的菜,這叫宮保雞丁嗎?」
文章寫的很形象,諷刺電影行當裡的某些現實。中國電影市場這兩年票房極火爆,一部戲動不動上億或幾十億,什麼生意也沒有拍電影回報高,吸引想賺快錢的投資者湧進來插足。去年一年,影迷花了四百四十億買票進電影院,據報今年的票房有下滑趨勢,雖然影院銀幕數量每天增加超過二十個,但四月和五月的票房都比去年同期下降。六月一日兒童節,除了《憤怒鳥大電影》和《愛麗絲夢遊仙境2:穿越魔鏡》雙雙上四億外,五部國產兒童片票房沒有一部超過六百萬,大家對下半年和今後的國產片票房擔憂。業內人士分析國產片質量差和缺乏創意是主要原因,不是觀眾不愛進影院看電影了,而是更挑剔了,有比較了。要看好電影,如果再攪進一批不懂電影的投資人,以為只要有錢就能做出好電影,那麼中國電影的好日子不會長,苦難和沉默很快就會到來。曾幾何時,香港電影就曾因為類似原因遭難,經歷了十幾年低迷,至今仍未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