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讓位商業開發 專家疾呼原地保護
在湖北武漢的漢正街,一棟96歲樓齡的三層樓房--「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大樓,近日沿着搭建的軌道「走」到它新家。隨着內地城市不斷湧動的商業開發大潮,現代化的城市綜合體相繼拔地而出,而見證城市發展的歷史建築的生存空間正不斷被擠壓,「移動城堡」再度引發公眾對歷史文物讓位商業開發的關注和爭議。■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鯤、特約通訊員 何芯 武漢報道
「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大樓近日平移至距離原址70米開外的新住址。該平移項目負責人李亮亮稱,建築的平移對於目前已掌握的技術來說,並不是難事。但與此同時,古建通過平移方式整體保存的爭議卻一直存在。
2014年底,被評估為「危房」的廣州德國信義會教堂與原來的土地「割離」6年後,重新「走」回到它原先的位置。2008年,為給洲頭咀隧道工程讓路,老教堂被平移至距離原址西南方向26米開外。廣東省文博專家崔志民在當時就提出這樣的疑問:平移技術越來越先進,被移動的文物會不會越來越多?
原址不動 最佳選擇
根據《威尼斯憲章》(《威尼斯憲章》是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的國際原則),保護一座文物建築,意味着要適當地保護一個環境;一座文物建築不可以從它所見證的歷史和它所從產生的環境中分離出來。因此有專家提出,平移工程看上去是保護了文物,實則是保護性破壞。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表示,在城市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問題上,「平移法」並不是最好選擇,「對文物建築進行保護的最好辦法就是原址不動。周圍的新建房屋最好能與這些文物建築『和諧相處』。如果城市規劃加寬了道路,可以考慮將文物建築作為道路中間的景觀繞行,或將投入平移的費用用於改造文物所在地塊。」
2006年本港開發商瑞安房地產拿下武漢漢口永清舊城的租界地段,採用原地修繕、依房開發的方案,保留如吳佩孚公館(吳家花園)、波士頓特色房屋等民國建築,與佔地40,000平方米的武漢天地商業區融合,成為武漢就地保護文物建築的成功案例。
建築遷移 權宜之舉
上海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執行副主任祝君波則公開支持異地重建的可行性。「面對複雜情況,異地重建作為權宜之舉,有可能成為古建築被移動後的『最不壞』選擇。」
他舉例稱,龍游在三千年前曾是姑蔑國的都城,上世紀80年代,浙江龍游雞鳴山面臨着自然災害與整體重建性改造,在羅哲文等幾位教授主持下,從村裡選取了十幾幢有價值的古建築,移至周邊他地重建了一個自然村,後吸引不同主體遷移古建築至此,至今共有四十餘幢,使這裡成了與龍游石窟旅遊景點配套的古建築保護基地。
祝君波表示,龍遊民居苑古建築遷建工程,是一種探索性的文物古建築保護方法,雖在文物界仍存爭議,但近年越來越多的專家、民眾給予了好評,仍不失為一種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