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距離文憑試放榜只餘兩日,今年有約6.8萬名考生應考,數字比去年減少約8%,升學輔導機構學友社估計,今年大學收生門檻將輕微下跌1分,預計考取19分的學生已有望獲聯招課程取錄,意味入學難度稍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現時入讀資助學位者佔適齡人口的26%,再加上私立、自資院校的學位及副學士等課程,修讀專上課程的年輕人達70%,學額有7萬多個,故呼籲考生放鬆心情看待結果,並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前路。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總結文憑試收生統計時指,去年取得20分的學生比較有機會獲大學取錄,「今屆大約少5,000人,按百分比而言,收生分數線應該會跌1分左右」,換言之今年19分將是「安全線」,但他同時提醒考生,聯招課程取錄與否仍要按個別課程要求及學額數目而定。
熱線求助逾百 親子同受壓
學友社上周五(8日)起開設了38條放榜輔導熱線,截至前晚10時已接獲116宗求助,考生和家長求助各佔一半,超過一半求助個案表示有情緒困擾。吳寶城指雖然今屆考生減少,但他們的壓力依然很大,「原因或源於他們對自我要求不變,希望自己能入讀好的大學,另一方面則可能源於不了解升學資訊,以為出路很少,壓力自然變大。」他建議考生進行聯招改選前,應了解各課程的成績計算方法、科目比重、自身的面試表現、學額等,綜合評估入學機會。
此外,近年自資院校課程眾多,吳寶城指學生未必清楚掌握課程內容,有些人甚至連院校名稱都覺陌生,建議學生在部署報讀非聯招課程時小心留意課程內容,例如是否經政府評審,及其報名、註冊時間與留位費等事宜,而學生繳交留位費前宜考慮清楚,以免浪費金錢。
另一方面,家長面對放榜的心情絕不比學生輕鬆,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副總幹事陳倩雯建議家長調整期望,並多了解子女的情緒反應,家長亦可預先準備一些升學資訊,例如院校收生要求,「知道發生什麽事,自然較易與子女溝通。」
重讀生苦練英文望懸壺
正待放榜的重讀生江巧儀,去年英文科只考獲2分,至今仍耿耿於懷,坦言當時雖有內地大學取錄,卻因「唔服輸」決心重讀,故「今年再無退路」,重讀期間不斷操練英文,怕今年如果失手「將不堪設想」。
她指今年準備更充足,內地、香港、台灣的學府都有報讀,目標是入讀中醫或護理科目,「不過父母對護理感嫌惡,亦少接觸放榜資訊,為免聽到他們的反對聲音,甚少與他們傾談放榜事宜。」
另一名文憑試考生陳雯靖亦早已打算好失手後的出路,包括在E-App報讀多個專上課程,「一來報名後確保有面試,讓自己在聯招前累積面試經驗,亦有助自己『打底』。」她笑言目前已有5個課程的「有條件取錄」在手,並已調整好心情面對放榜。
吳克儉昨出席公開場合時表示,特區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的資源很多,涉款超過200億元,現時入讀資助學士學位的學生佔適齡人口比例由以往的18%提升至26%,再加上私立或自資院校的課程,令整體適齡學生入讀學士學位課程比率達46%,再加上副學士等其他課程,修讀專上課程的年輕人有70%,各專上學術機構和職業專才教育培訓機構等學位多達7萬多個,這可讓同學作不同選擇。他鼓勵同學能將眼光放遠一點,並按興趣作出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