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說,《Me Before You》在之前落幕的香港書展上賣得不錯。這部由英國女作家Jojo Moyes寫作的浪漫愛情小說,初版於2012年,曾多次進入暢銷書榜單,最近因為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引來又一輪閱讀熱潮。■文:李夢
角色設定成定式
電影幾乎照搬了原著情節,引來相當兩極化的評價。有人邊看邊哭,為這一場偉大的愛情與關乎人性的救贖而心痛不已;還有人,比如我,明顯對這類「王子+灰姑娘」的老套情節提不起興趣,覺得故事中的場景設定離現實太遠,主人公的性格亦太過扁平。
我自問不算挑剔的讀者,此前閱讀相似題材的小說比如《One Day》的時候也曾心有戚戚,可為什麼這個同樣關於愛情悲劇的作品,未能引起我的共鳴呢?我想來想去,或許因為作者寫作此書時用力過猛吧。整個故事看下來,我發覺書中煽情或討好讀者的痕跡過重,一則體現在情節鋪排與角色設置上,二則與敘述節奏及筆法有關。
不知是否因為如今的小說閱讀群體中,年輕女性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的緣故,最近幾年的暢銷書,諸如《暮光之城》和《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等,在角色設定上幾成定式:帥氣多金男主角遇見無錢無勢灰姑娘,不知為何竟拋下舊我,在一場於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條件發生的愛情故事中,得到了救贖。
在《Me Before You》中,作者不厭其煩地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男主角威爾原本是生活在古堡中的貴族,後來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造成高位截癱。威爾的母親找到剛剛失業的咖啡館女侍應生路易莎,希望這個愛笑的、傻乎乎的姑娘充當兒子的全職看護,以防他再度自殺。不想,在幾句輕巧的玩笑、幾場說教意味濃郁的談心以及數次經意或不經意的身體觸碰之後,他竟然愛上了她。
你儘管可以為作者辯護,說男女主人公其實是互相保護且互為拯救的關係。路易莎幫助威爾找到了遭遇事故之後再也不曾有過的感動與快樂,威爾也幫助從來沒有理想也不曾勇敢做自己的路易莎指出了生活中本應具備的豐富與姿彩,但身為讀者的我,完全無法理解威爾對於路易莎的感情因何而起。一個經歷豐富的男人,怎麼可能因為幾句無關痛癢的玩笑和一段不長不短的陪伴,而愛上一個涉世未深且精神境界與他相去甚遠的女孩子呢?威爾之於路易莎,更像是mentor(人生導師),而非戀人。
傻傻瑪麗蘇
因此,當兩個根本沒有條件擦碰出愛情火花的男女,硬要在作者的安排下談起戀愛來,整個過程就顯得有些彆扭且尷尬了。作者不得不安排一些戲劇化的情節(比如威爾忽然發燒)以及若干臉譜化的配角(比如路易莎那個兀自沉溺於戶外探險、從不與女友談心的男友),來刻意為這場愛情的產生尋找可能性。只是,這樣的「刻意」累積得多了,愛情中美妙且自在流淌的部分便也找不到了。
另外,全書以第一人稱寫成,從路易莎視角出發,這又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地方。路易莎與威爾兩人在心智上並不對等,以路易莎的眼光觀察威爾的言行,通常只會看到他抿嘴、沉默或淺笑之類的表象。雖說路易莎最後選擇尊重威爾的人生決定,但我們讀罷此書後,很難找到威爾作出選擇的緣由,通篇只見路易莎不停告訴自己:我要逗他開心,我要顯得更傻更可愛一點,我要去聽莫扎特、讀歐康納的短篇小說,這樣說不定他就愛上我了,就不會自殺了。如果說作者希望在小說中為我們呈現救贖人性的偉大,我不禁要問:還有比這更顯得輕淺的救贖嗎?
這樣一個本可以寫成嚴肅悲劇的題材(涉及殘缺、遺憾及死亡)的故事,因為某些刻意生硬的鋪排,反倒淪為充斥着幻想與反邏輯的瑪麗蘇式煽情小說,實在是有些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