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書評】萬水千山總是情-讀朵拉《秋紅柿》

2016-09-05
《秋紅柿》作者:朵拉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秋紅柿》作者:朵拉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跟隨朵拉的腳步,我見識了許多美麗的地方,有加拿大、韓國、馬來西亞、泰國,更有閩地上的廈門、漳州、泉州、莆田等城市。可以說,這些地點組成了朵拉的人文版圖。《秋紅柿》是一部行思錄,且行且思,行的是歷史與現實中的萬水千山,思的是安身於萬水千山中的人性點滴。

《走一趟紹興》不寫魯迅,偏寫朱安。文章開頭讓我頗覺驚艷,「打量着粘貼在牆上的籐本植物,不知道為什麼,竟叫我想起了朱安」,朵拉打了一個深刻的比方,朱安不就是依附在魯迅身上的「籐本植物」嗎?婆婆去世後,眾人紛紛勸阻請她保留魯迅的藏書時,朱安自稱為魯迅遺物,還說「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得知魯迅和許廣平同居之後,朱安又自比為蝸牛,「我現在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一個可憐的女子值得同情的一生,似乎可以用三個喻體串連起來:籐本植物、魯迅遺物、沒有力氣的蝸牛?全新的視角、獨特的謀篇、一顆愛憐的心,都是朵拉此文的特色。

隨着嬝牧熔`入,我漸漸發現她筆下懷人憶舊的文章最能引我思潮起伏,這裡有朱安,有梵高,有林語堂。相比於畢加索生前的無限榮光,梵高無疑是貧窮困苦的,是孤獨淒涼的,除卻弟弟給他的無限支持,他的一生與溫情的距離是很遠的,甚至可以說他就活在世人的冷漠和敵視中。朵拉的心為梵高無限地惋惜着,因而就有了《麥子的位置》這篇致敬大師的文章。雖然梵高一生的境遇頗為苦楚,但是朵拉更惋惜的是「我們」,「其實,更可憐的是,用一生的時光來尋尋覓覓,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我們」。以繪畫為生命的梵高留下永恆的藝術瑰寶,當下行色匆匆人心慌寒的你我呢?這是朵拉留給讀者的問題。

《秋紅柿》是一份雅俗兼具的文本,瀰漫於字裡行間的是生活的煙火氣,無疑拉近了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朵拉在《不期而遇的補鞋記》的最後寫道:「下次鞋子壞了,不一定需要即刻丟掉,也許,還可以修補後再穿上,繼續前行」。我們有多少次在鞋子壞了以後,直接扔掉了事?

置身奔流不息的生活潮流裡,朵拉格外清醒,她常常有自己的思考與見解。面對購物商場林立、國際名牌林立、擁有各式各樣的建築和裝潢樣式的上海,朵拉給這個城市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吸引旅人前來的特殊誘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讓中國文化的內涵生銹腐爛,甚至毫不珍惜地一刀切除,那麼上海失去原有的風貌以後,其獨特魅力便消失無蹤。」這是多麼切中肯綮的警告!

小到個人美德,大到城市的文化建設,朵拉皆有恰如其分的審視與反思。與此同時,她細膩又富有想像力的筆觸,牽引起的是讀者蔓延開去的無邊思緒。我尤其喜歡《相遇在漳州》這篇文章,未到漳州之前是水仙花的味道,到了漳州之後是螢火蟲的飛舞,讓人想起了童年時在鄉下外婆家的經歷,又無意中聞到了玉蘭花的香氣,這份香氣在酷熱的陽光裡似有若無地飄蕩着,最後見到了兩棵繁茂的百年木棉樹,它們在黃昏裡靜默不語。漳州的美,真是美得無以復加了。《媽祖的故鄉》、《廈門的風》、《林語堂的故鄉》、《刺桐城訪開元寺》等多篇散文所關注的是故鄉閩南的風物與人情,寄寓了屬於她自我的情思與鄉愁。幸有朵拉祖輩的遠走南洋,才促成了祖籍福建惠安的朵拉與故土大地之間遙遠的距離,距離又催生了獨特的審美意蘊。這份距離既是空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我打小在這塊土地上長大,讀朵拉的這幾篇文章,讓我得到了新鮮的閱讀體驗。朵拉說:「萬事都放在可有可無之間,忐忑不安便成絕跡,心態自在,愉悅存在。何況人和風景的相遇,也需講究因緣具足。」

由此可知,朵拉創作時的心態是泰然自適的,是淡然自在的,是恬然自樂的,走遍萬水千山之後流露於筆端的情愫,無不源於一份難得的緣分。她惜緣之後用心寫出自家的真實感受,真切地打動讀者也是順理成章的了。■作者:張家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