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森地產集團董事 許畯森
復星國際(0656)董事長郭廣昌上周於業績會上稱,集團從來不看好P2P行業,認為P2P行業偏離風險定價,大部分都是騙局,集團沒有投資該板塊。事實上,早前中銀監也針對點對點(P2P)網絡借貸加強監管,向內銀發出業務指引,每人在同一網貸平台的借款餘額不超過20萬元,在不同網貸平台借款總額不超過100萬元, 因為以往內地P2P網貸提供了贖樓、房貸抵押服務,這些貸款大多超過20萬元,現在新政策一出來,P2P網貸公司面對大規模的洗牌。
地產代理設平台增成交
以前,內地地產代理公司為了增加交易,會自設互聯網金融平台,如鏈家的鏈家理財、搜房網的房天下理財等,向買樓的客戶提供一條龍的借貸服務,如果買家在買樓時未能全數支付首付,買家便可透過相關的金融平台融資作首付,最低只要樓價的5%至10%就可入市,槓桿比率高達10倍至20倍,而其中鏈家約有2,100億元的交易額是以類似的槓桿完成,房天下約有2,000億元,我愛我家亦有約800億元。有內地媒體統計,在這輪滬深樓價上漲中,通過場外配資加槓桿買樓的成交金額已超過一萬億元。
在互聯網金融平台推波助瀾下,一線城市的樓價屢創新高,但這些信貸操作背後,主要是投資者憧憬樓價會繼續向上,短期內可高價轉手,償還高息貸款後可圖利,其實這種借貸手法入市風險極高,随時拖垮整個樓市,因為P2P借貸對借款人無嚴格的審查、很多根本沒有能力的人都能以十成按揭去買樓,但樓市下跌時,他們的抗震能力很弱,最容易供不起房,令房被逼拋售。另一方面,有不少人更會從銀行借錢再將資金投入P2P貸款,賺取息差,一旦樓市回落,這些P2P借款人無法還錢,就會出現骨牌效應,令整個借貸鏈和金融系統崩潰。
樓市回落或有骨牌效應
而且內地民眾為了擺脫限購令亦奇招盡出,例如有不少民眾會私下合資炒樓,甚至有互聯網金融平台(如:拼房網),讓會員「眾籌」資金,在協定年期或樓價上升後再放售謀利,最低的投資額只需1,000元,有平台更聲稱回報率可達10%以上。「九十後花1,000元便可買房,坐等升值」、「深圳眾籌炒房,3個月賺80萬」等網絡廣告的確吸睛,而有部分網站亦讓房地產發展商向網民眾籌,以獲得興建樓盤的資金,並在項目落成及發售後,向投資者連本帶利還款。據眾籌家數據研究院2015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共330個房產眾籌項目分佈在34家房產眾籌平台上,其中成功的項目數量達265個,成功率達80.3%。
筆者認為,當局監管必須從嚴,令平台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迫使這些不良網貸平台退出,使到樓市能健康發展,這樣中國樓市才能長遠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