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10億元32屋邨加𨋢裝天橋 新公屋設計配合長幼傷健需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一個宜居城市,大至整體佈局,小至家居設計,應達至全方位照顧不同人士的需要。政府重視長者及傷殘人士的出行問題,近年斥資10億元在全港32個屋邨加建升降機、扶手電梯及行人天橋,亦改善屋邨單位設計,如擴闊通道、降低門檻及增設感應地圖等,致力推動無障礙環境。房屋署物業管理總經理鍾國存表示,為縮短施工期,故採用預製方式製作行人天橋等組件,以減少對居民的滋擾。
年輕力壯的健全者上斜落斜,當然無甚困難,但對於長者及傷殘人士卻是困難重重。據政府新聞網報道,本港早年部分公共屋邨依山而建,邨內不同高度的平台往往只靠樓梯或斜道連接,有的甚至不設升降機,上了年紀的住戶及殘疾人士都深以為苦。
於是,房屋委員會於2008年起斥資10億元,推出加裝升降機計劃,致力解決問題。
工程近民居斜坡須詳細規劃
加裝升降機計劃分三類。第一類,以升降機連接邨內不同高度的平台,如愛民邨、平田邨;第二類,在大廈旁加建升降機,居民可到達大廈每一層,如坪石邨、葵盛西邨;第三類,在行人天橋旁加裝升降機,如彩雲二邨。
由於工程靠近民居,地基及上蓋每每在斜坡頂部或底部,因此必須詳細規劃,減少對附近居民的滋擾。
鍾國存表示,工程由設計至完工,一般需時兩年:「為了縮短施工期,減少對居民的滋擾,我們採用預製方式,在別處先行製作升降機塔和行人天橋等組件。」
政府加裝升降機計劃推行至今,在29個屋邨共加裝74部升降機、6條扶手電梯及22條行人天橋;而5個屋邨亦正增設9部升降機及5條行人天橋,工程可望明年完成。
此外,房屋署在新公屋採用通用設計概念,盡量配合長幼傷健不同人士需要。採取通用設計的屋邨公共地方行人通道特別寬闊,輪椅人士和長者可暢通無阻;顯眼位置設有多功能感應地圖,方便殘疾人士尋找引路徑,通往各大廈和主要設施。
水龍頭燈掣改款式便利老幼
房屋署建築師黎國威表示,署方也從單位設計着手,把大門和通道加闊,並降低門檻,以便輪椅人士出入。署方改良調節大門開關速度的門鼓,降低回彈力,提高安全度;水龍頭亦一律改用槓桿式開關,而燈掣則使用大板型燈掣,長者小孩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新設計有助提高公屋居民生活質素,有利住戶日後居家安老。目前全港共有40個這類無障礙屋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