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東盟系列峰會在老撾舉行,美國主導的反華大合唱「失聲」。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未如其前任那樣,把南海爭議激烈化、公開化,並將其作為峰會議題進行炒作,也未力爭將南海爭議寫入會議公報。杜特爾特總統和李克強總理的會談理性務實,中方認為島爭不應影響中菲雙邊關係。這也是南海爭議以來,中菲關係相對緩和的時候。
中菲關係向好發展,凸顯美國利用南海議題損害地區和平的能力正在減弱。但是,美國依然向菲律賓提供兩架舊軍機,日本也向菲律賓提供新的大型巡邏艦,以提升菲律賓在南海區域的空海巡邏能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指指點點說什麼「地區大國不應迫使小國就範」。可見,美日在南海地區針對中國的博弈還會繼續。但是從本次峰會的結果看,美國在南海問題上製造麻煩的能力已經大幅降低。這從峰會發表的諸多涉及中國的聯合聲明中即可看出:《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25周年紀念峰會聯合聲明》、《中國─東盟產能合作聯合聲明》、《中國與東盟國家應對海上緊急事態外交高官熱線平台指導方針》和中國與東盟國家關於在南海適用《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的聯合聲明。這些聯合聲明,既凸顯中國和東盟國家關係好轉,也意味雙方開始用機制化的手段來解決南海爭端。前一段熱炒的南海仲裁,根本沒有提及。
這些成果也反映,奧巴馬在白宮的時間已然不多,他任內的地緣政治戰略能否維繫還是未知數。雖然奧巴馬強調「亞太再平衡」戰略會繼續下去,但是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決定了這一戰略的前景並不樂觀。
美國大選呈現出反全球化的跡象,特朗普和希拉里都反對TPP。沒有亞太地緣經濟戰略的支撐,「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物質基礎就不存在。美國在東盟、東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領導力嚴重受損。台灣《中時電子報》援引BBC(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指出,即將離任的奧巴馬宣示美國「亞太再平衡」會繼續下去。對比之下,中國選擇通過經濟實力在東南亞穩固自己的影響力,在博弈中明顯佔了上風。
的確,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主導下的對華博弈戰中,對中國步步緊逼,犯了嚴重的錯誤,那就是讓太平洋變得不太平,讓經濟活躍的東亞(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地區變成了危險的淵藪。後危機時代,亞洲乃至全球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中國這個全球第一大的貿易體。和中國發生博弈,亞洲鄰國只能成為受害者。因此,亞洲鄰國不會真心實意完全隨美國的指揮棒轉,不會心甘情願地充當美國「圍堵中國」的馬前卒。
美國兩黨體制決定了美國戰略的斷層性,基於美國核心利益,不同政黨和政府會有適當調整。就此而言,「亞太再平衡」戰略有「奧巴馬印」。隨着奧巴馬離開白宮,「亞太再平衡」戰略也許會變成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