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各有前因:印度裔「香港仔」盼留港懸壺

2016-09-22

同樣為今年港大醫科新生的還有數位非文憑試考生,在香港土生土長、操一口流利廣東話的印度裔學生馬國賢。他從小立志成為醫生,雖然曾獲內地醫科大學及英國大學取錄,但因為對香港的強烈歸屬感,希望在港行醫幫助身邊人,放棄出外升學的機會,一邊留港就讀公共衛生學科,一邊再考醫科,雖然過程轉折,但憑着堅毅不屈的努力,今年終於夢想成真。

因為外祖父母上世紀60年代已來港,馬國賢(VERMA Rohit Kumar)和母親、妹妹都在香港出生。他現年22歲,希望透過醫學專科知識幫助病人。

馬國賢報考醫科過程波折重重,他本為2012年末代高考生,同時有考英國普通教育文憑GCE,當年曾獲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及5間英國大學取錄,但成績卻未能入讀本港醫科。當時他毅然決定放棄升學機會,決定先用一年空檔期(Gap Year)到印度跟隨當地醫生學習,再嘗試報考醫科。翌年,他返港成功入讀與醫科相關的中文大學公共衛生理學士課程,曾嘗試校內轉讀醫科不果,於是繼續完成課程,今年更以一級榮譽畢業,並以非聯招生身份獲港大醫學院取錄,攻讀第二個學位。

堅持在港讀醫 只因有歸屬感

為何多年來一直堅持在港修讀醫科?馬國賢坦言,只因對香港有歸屬感,希望貢獻香港,「即使今年考不到,我下年都會再試。」

馬國賢又指,並沒有正式上課學中文,其流利的廣東話主要從媽媽及讀書時憑多聽多講自學而成,但尚未學會讀和寫中文。

「孖女」 IB滿分 來自「醫生世家」

另外,入讀港大的「孖女」尖子陳煦欣和陳煦怡,本年度IB考獲45分滿分入讀港大醫學院。她們來自「醫生世家」,父母均為港大醫學院畢業生。她們在香港澳洲國際學校就讀中小學,兩人性格友善,樂於助人,經常主動與校內同學組織義工學會,招募義工服務社會。 ■記者 吳希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