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覓地建屋「搏殺」 下屆政府「收成」

2016-09-27
■本屆政府多管齊下覓地建屋,各界讚揚政府的進取和決心,預料下屆將進入「收成期」。 資料圖片■本屆政府多管齊下覓地建屋,各界讚揚政府的進取和決心,預料下屆將進入「收成期」。 資料圖片

今屆進取短中長期增供地 決心建立充裕「土地儲備」

本港房價高企,基層市民無法上樓,中產人士亦置業困難,覓地建屋工作遂成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3年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解決房屋問題是本屆政府的首要任務,需要多管齊下,加大力度善用現有土地和開發新增土地,以增加短、中和長期的土地供應。五年任期即將過去,本港土地供應漸見起色,有學者與立法會議員讚揚現屆政府覓地建屋的進取和決心,預料下屆政府將進入「收成期」。 ■記者 岑志剛

梁振英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在短、中、長期增加土地供應,又提到開發土地需要很長時間,大規模開發土地,需時十年廿載,強調要建立充裕的「土地儲備」。在這5年間,發展局傾盡全力物色可供興建公營房屋的土地。

覓地工作在首兩年已見成效,在2014年度施政報告中,政府公佈已物色到約150幅具發展房屋潛力的用地,爭取大部分在5年間撥作房屋用地,興建超過21萬個單位,當中超過七成為公營房屋。

2016年度施政報告又指出,政府在過去兩年已向城規會提交63幅用地的法定圖則修訂建議,估計可供興建約7.44萬個房屋單位,包括4.25萬個公營房屋及3.19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當中46幅用地已完成法定規劃程序,料可提供約4.1萬個單位。另外,截至去年年底,城規會更已批准41幅房屋用地的放寬密度申請,增加約7,750個單位。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今屆政府花了不少努力和精神處理土地和房屋問題,值得大家欣賞。他認為,現屆政府覓地建屋工作值70分,在私樓土地供應方面已經達標,潛在私樓供應7月升至9.3萬伙的新高,但公營房屋供應則落後於長策十年建屋計劃。

潘永祥指出,覓地建屋涉及大量前期工作,難以在短短五年內見到成效是可以理解,而政府也有五年時間追回進度。他估計,下屆政府在土地供應方面將進入「收成期」,但十年建屋計劃還餘下一半,因此也是「搏殺期」。

他又認為,社會大眾都認同要覓地建屋,雖然今屆政府在覓地方面進取,但面對的困難也較預期大,尤以地區阻力為甚,而近年壓力團體與資訊流通增加,市民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不少政策諮詢完結後才出現大批反對聲音,帶來不明朗因素,「以前無咁多陰謀論和『官商勾結』的說法」。這些反對意見更透過互聯網形成巨大阻力,令發展土地事倍功半,他指政府即使遇上困難、被罵仍堅持覓地,「需要好有承擔和魄力才做到!」

學者冀完善諮詢增溝通

不過,潘永祥認為政府有時透明度不足,容易予人「閉門造車」之感,建議增加諮詢渠道,設立具影響力的平台,增加學者、持份者參與,可以增加說服力,較易凝聚共識通過計劃。

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亦認為,現屆政府在土地政策方面敢於面對現實,迎難而上,除了發展新土地外,也研究利用使用率低的土地,綜觀較上屆政府進取和積極,但也因為「野心」太大,導致未能達標時在市民心中出現落差,「倒過來,如果政府訂定的目標不夠進取,反而又會被人抨擊。」

謝偉銓冀民為發展權衡輕重

謝偉銓認為,政府在過去幾年的覓地工作「做鬫n多洁v,但沒有人作出表揚,而社會大環境改變,令市民對公屋、資助房屋需求日增,社會重視保育的聲音逐漸抬頭,加上土地發展、規劃程序要求較以往嚴謹,也使土地供應要較遲才能推出。他認為,未來兩三年將會是土地供應的樽頸,政治爭拗可能增加,希望市民可以權衡輕重和優次,「市民有權利也有責任,如果市民都不想影響到自己,事事都不給動,就會無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