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辯論,大家對辯論有着不同的想像和理解。在此,我無意抹殺大家腦海中有關辯論的負面記憶,也不想片面誇大辯論的積極因素。作為一個擁有6年辯論經驗、在國際上獲得過些許認可的過來人,我只想談談我心目中辯論的價值,向各位還原一個真實的辯論。
最簡單直觀的價值,自然是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辯論準備過程需要我們不斷雕琢語言,用華麗的辭藻、精妙的比喻、凝練的語句闡述己方立場,反駁對方觀點;辯論上場發揮則需要我們在對方步步緊迫的盤問下應對自如,在對方招式凌厲的攻訐下輾轉騰挪。
很多沒有受過辯論訓練的人,往往只能乾癟苦澀地告訴別人自己的觀點是什麼,而無法通過類比、排比等語言技巧,清晰完整地闡述自己想法背後的緣由,進而打動他人。語言效率和交流成本因而大增。經過長期辯論學習和鍛煉,仔細打磨語言,反覆錘煉表達,我們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就會更清晰明確、生動有趣。
會說話,自然是好事。但有些人會擔心,辯論會讓人變得牙尖嘴利、強詞奪理,「強詞奪理」其實不是辯論有可能帶來的風險;恰巧是辯論想要解決的問題。
閱千家理論 根治「空洞無物」
首先,辯論的「論」就是要求辯論員翻閱海量資料,閱讀千家理論,建構符合事實依據、能夠自圓其說的論點。沒有「過硬」論點,在辯論場上將「潰不成軍」。所以,辯論員的詞不用「強」、不用「奪」,辯論機智要求我們必須有詞有理。辯論想要根治的也正是那些「空洞無物」、「胡說八道」的病。
站在聽眾角度 喚起內心認同
再者,辯論目的是說服台下聽眾。我們需要站在聽眾角度,選擇聽眾能夠接受的表達方式闡述道理。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角度闡述,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譬如,生活中,父母認為孩子長時間打機不好,希望勸孩子少打遊戲。有的父母會說「你都這麼大了,自制力還這麼差,不要打機了」;有的父母可能就會說「老打機傷眼睛,對身體不好。適當的娛樂沒有問題,但要注意節制」。同樣希望孩子少打遊戲,說的都很清楚明白,但是前者的語句可能激起孩子反叛情緒;後者言辭則會喚起孩子內心的認同。
說白了,「牙尖嘴利」、「強詞奪理」這樣負面的印象,往往是由於自己沒有道理,或者說話角度無法獲得聽眾認同,但仍舊強迫他人接受自己。辯論正是要教會我們「將心比心」站在聽眾角度,用他們能夠接受的表達方式闡述道理,獲得他們內心的認同。
表達是深刻但卻關乎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學問。辯論研習表達之道,讓我們「會說話,說好話」。■孟佳聰 中華思辯學會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