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就首次有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實驗衝上太空,本報日前特別邀請各學生團隊分享,其中由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4名中六女生梁芷韻、鄧梓儀、王嘉寶和黃采妍負責的「研究蠶蟲在太空的變態過程」項目,更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將昆蟲帶上太空做實驗,可說是一大突破。她們期望藉是次任務,揭示蠶蟲能否於太空進行由蟲、結蛹及化蛾的整個「變態」過程,及證實蠶絲在無重狀態下會否更有韌性。
驗證太空「變態」過程
宣基中學的太空養蠶研究去年於「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獲亞軍,有關項目旨在研究蠶蟲在太空能否如常進行「變態」過程,即由蟲變蛹。黃采妍解釋,由於想設計出含有中國元素的實驗,而現時中國航天項目暫時未有人類以外的動物上太空,因此就衍生出養蠶的意念。鄧梓儀補充,蠶蟲所吐出的蠶絲可製造保暖舒適的衣物,她亦希望知道,在無重狀態下蠶絲會否更有韌性,甚至將來用作製造太空衣之上。
巧製「蟲屋」減夭折風險
根據她們的構思,航天員可透過實驗,觀察蠶蟲在微重力下能否正常生長,並以此與地球的養蠶結果作對照及比較。參賽期間她們多次改良養蠶的實驗箱裝置,有關大小約25厘米乘25厘米,可為蠶蟲提供進食和排洩等生存條件,而儲存食物的部分有活門分隔,以防糧食中的水分蒸發。同時她們在裝置上安裝風扇以形成對流運動,將蠶蟲的糞便吸到實驗裝置的收集盒,以分隔蠶蟲和糞便,減低蠶蟲因與糞便接觸而死亡的機會。
為方便航天員將學生的實驗帶上太空,主辦方早前就他們的實驗方案設計出一個手機大小、呈膠囊狀的「蠶蟲小屋」,並以保鮮膜代替活門設計,供蠶蟲在「天宮二號」生活。由於神十一的航天員將駐留於「天宮二號」約30日,而一般蠶蟲由幼蟲變成五齡蟲、結蛹及飛蛾就需約20日,相信可順利完成及觀察整個「變態」過程。
隊長梁芷韻表示,由於同學各人都沒有養蠶的經驗,在研究過程中才了解到蠶蟲容易受天氣、食物和生存環境影響,而準備期間並更曾經歷有蠶蟲因炎熱天氣而死亡;所以大家都期望實驗能夠順利完成,好讓蠶蟲們不至「白白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