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南北直通車 > 正文

港生赴聯合國減災部門實習

2016-11-03
■于暢(右二)指自己在實習期間主要負責分析吉爾吉斯斯坦10年內的土地利用變化,了解該區域的城市化發展情況。圖為中大實習生致送紀念旗予UNESCAP的實習部門。 中大供圖■于暢(右二)指自己在實習期間主要負責分析吉爾吉斯斯坦10年內的土地利用變化,了解該區域的城市化發展情況。圖為中大實習生致送紀念旗予UNESCAP的實習部門。 中大供圖

研吉爾吉斯柬國土地利用 訪亞太災害預警實驗室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地震、颱風及海嘯等天然災害嚴重影響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如何建立有效的災害預警系統、作第一時間救援,以至災後重建等課題均值得深入研究。為加深學生對國際間應對災難工作的認知,香港中文大學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合作,安排6名碩士研究生到UNESCAP位於泰國曼谷的信息通信技術與減災部門實習,參與分析柬埔寨及吉爾吉斯斯坦10年內的土地利用變化,及參與亞太地區防災減災工作的調查研究,加深對災害風險地區的了解。

參與是次減災實習的研究生來自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于暢為其中一人。他在往曼谷實習的兩個月中,主要負責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土地利用及地表覆蓋,並通過科學技術準確測量區域地表覆蓋的動態變化和空間分佈,完成吉爾吉斯斯坦於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個年份的土地利用及地表覆蓋分類及分析,另一批同學則針對柬埔寨作同類分析。

于暢在接受本報訪問時笑言,那是相當耗時的工作,但能發現不少有用資料,「譬如當中可見吉爾吉斯斯坦在這些年間冰川變少了,人工地表則有所增加。」這些資料不僅有助了解有關國家的城市化發展情況,對於研究區域的地表地熱平衡、土壤空氣濕度、能量和碳循環、氣候變化等亦有幫助。

協助完成亞太旱災研究

各研究生亦有機會參與亞太地區防災減災工作的調查研究,獲安排探訪亞洲理工學院的區域整合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實驗室,就季風與洪水災害等方面進行交流。

他們又參觀了該學院的亞太區域實時監測網絡,探討預測洪水的模型框架與其中所應用的虛擬現實技術,並利用Google Earth Pro提供的相關功能,進行洪水淹沒的三維模擬。于暢解釋:「這是由於洪水問題需要多個國家攜手處理,所以要做宣傳視頻模擬洪水淹沒以說明狀況。」

他又指實習生也有幫忙搜集資料,協助完成關於亞太區域乾旱災害的研究,為成員國監測提供乾旱災害理論和技術支持。

其間,中大幾名實習生亦有參加相關的國際研討會,及以擔任志願者協助UNESCAP開展第七十二屆年會。他們透過參與科研和後勤服務工作,加深對災害風險地區的了解,亦為啟發了自己未來的研究和學習。

根據資料,中大太空所與UNESCAP自2013年開展實習計劃,而從2016年開始,UNESCAP並會資助和派遣國際留學生到中大太空所的碩士學位課程學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