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大多數人怎麼說,大家就會怎麼說。語音如是,語法如是,用字用詞亦如是。然而,在學習、使用普通話的過程中,「做」與「作」二字常常令人困惑,何時用「做」,何時用「作」,還真是令人不知所措。
「做伴」「作伴」古人皆用
就拿「作伴」和「做伴」這兩個詞來說,「做」和「作」兩個字古人都會使用。杜甫那首著名的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其中頸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歷來為人所傳誦,「作伴」一詞自古至今幾成定論。
白居易的小詩《池窗》云:「池晚蓮芳謝,窗秋竹意深。更無人作伴,唯對一張琴。」也是如此。明人馮夢龍三言系列中的《喻世明言》,其第一篇故事《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就有「這蔣世澤割捨不下,又絕不得廣東的衣食道路,千思百計,無可奈何,又得帶那九歲的孩子通行作伴,就教他學些乖巧。」可以見得,自唐代至明代都有人用「作伴」表示「當同伴」的含義。
再看「做伴」一詞,古人也常使用。例如元代無名氏的《桃花女》第三折中有「我有些害怕,他家有什麼小孩兒,着一個來與我做伴咱!」到了明代的《水滸傳》,在第五十三回《戴宗二取供孫勝,李逵獨劈羅真人》中有「小可願往,只是得一個做伴的方好。」再到清代,《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也說「我也多個做伴的,你也遂了你的心。」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中,「做伴」與「作伴」都會被人使用。現代漢語傳承古代漢語及近代漢語而來,所以這種一義雙詞或多詞的現象給現代人常常帶來了很多困惑,也為漢語的詞庫增加了冗餘的負擔。
韻調一樣意義交叉
那麼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到底該用哪個呢?隨手翻看《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也就是目前最新的一個版本,內文只收「做伴」詞條,而無「作伴」。不禁覺得奇怪,看來很有必要把「做」與「作」的分別好好跟讀者分析分析。
在普通話中,「做」與「作」都讀為zuò,韻調全一樣,在意義上也有交叉,人們對什麼場合用什麼字也常有齟齬。目前詞典的處理多為:「做」主要用於造句,「作」主要用於構詞。
具體來說,又可以用下面的5點小提示,記住「做」與「作」用法的區別:
1. 以zuò開頭的動賓詞組,全用「做」,例如:做生意、做學問、做準備、做文章、做記號、做手腳等。
2. 以zuò結尾的多音節詞,全用「作」,例如:讀作、叫作、看作、裝作、理解作、登記作等。
3. 以zuò開頭雙音節詞,按照習慣的用法取字,例如:做東、做工、做活兒、作案、作罷、作弊等。
4. 成語或四字格固定結構中,按照習慣用法取字,例如:好吃懶做、小題大做、做賊心虛、白日做夢、始作俑者、作壁上觀、作惡多端等。
5. 在用「做」、「作」兩可的情況下,要做到局部一致。
從上面的分析看,希望能讓大家明白語言具有約定俗成的性質,其次也請大家多留心詞語的寫法,更好地掌握普通話中「做」與「作」的不同用法。■李斐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簡介: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創辦於1979年,宗旨是通過研究、出版、教學、交流、合作等方式促進中國語文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