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臻
朋友出差到韓國首爾、釜山回來有很大感慨,她十多年前去韓國首爾旅行,當時仍叫漢城,為旅行團而設的酒店甚少,只有商務旅館,而且不少還有個迷你賭場,路標完全沒有中文或英文,事隔十多年變化極大,現代化建築物商場及酒店不少,路標有中、英文,最厲害是會講普通話的人多了很多,有華語導遊和領隊是必然的,重要的是旅客區店舖必定有一個懂中、英文,絕對是為國際性旅客服務,當你步入店舖,只要見你是華人立即有人用普通話為你介紹。
韓國旅業急速發展,受惠的不單止是韓國本土經濟,而不少旅居海外的韓國人也受益。每次同識講中文的韓國人聊天,問他們為何懂中文,她們都是說曾經在內地生活過。原來不少在中國定居的韓國人的子女都回韓國工作,在中國做貿易生意的人都睇準機會加入開闢旅遊生意行列。
同時從旅遊局請去考察的旅遊業者來看就知,目前韓國旅業目標都是中國內地旅客,由一線大城市北京、重慶、廣州甚至東莞、中山等二線城市都被邀,可見大中華市場是他們很大的客源。而中國的東北地區,北京、上海的人特別多到韓國自助遊,飛去韓國很近,而來自北京的旅行社人員表示公司都是賣機票酒店套票,很旺場。
中國遊客在韓國主要是睇表演及演唱會、購美容產品、手袋消費強勁。據資料統計今年國慶黃金周中國遊客在韓國使用信用卡消費約合二十八點六億元人民幣,還有其他用現金的未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近三成。難怪內地客去到哪裡旅行都受歡迎,獨是港人喜歡趕客。也有不少人愛去韓國玩,所以一個考察團內有內地、越南、台灣、日本、香港的人,但香港是成了少數族類。不是怪旅遊局偏心,是體現他們正着力的是開拓潛力大的市場,香港人暢遊韓國早就開始了,潛力當然有,但比起其他是很小哩。
香港人出名愛旅遊,其實內地人也不弱,而且都是花錢豪爽,他們的消費風格是,喜歡就買,不似香港人計算得很盡,喜歡之餘還要看價錢抵唔抵,可能與香港什麼東西都有得買有關,在韓國買不到,回港可再買,內地就未必了,做香港人實在很幸福。
可惜本來好好的一個國際大都會,現在變成一個充滿暴力、仇視的城市,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生活環境嗎?
許多港青很井底之蛙,真是未知全世界在急速改變。有反對派的人聲稱懷念英國統治時的香港,那你們可否回到英國統治時期做順民?
如果你們能給特區政府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給他們實實在在的施政機會,相信香港不會差到哪裡去。立法會本來是立法及監察政府施政的機構,不是凌駕政府之上,不是專搞搗亂阻礙施政的機構。監察是要實事求是、合情合理,不是恃住香港的法官偏向講客觀證據,不重動機的判案方式,例如明明有動機去組織煽動參與暴力「佔中」,也當阻差辦公處理,同小販阻街差不多。畀機會某些人就整天走法律罅,玩弄文字遊戲,耍無賴。法援明明是幫助無心之失惹上官非,又無能力請律師的人申辯,避免冤枉無辜的人。但現在許多時卻用來幫助刻意搞事的人,利用政府的金錢與政府打官司,環顧世界各地,台灣、緬甸,搞政治抗爭的人和政黨領袖,早有心理準備要付出代價的,包括坐監。點可能政府還給金錢他們花?奇怪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