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打動人心的日本電影《深夜食堂》,講述在繁華新宿的某條小巷裡,有一家小餐館,從晚上十二點開到早上七點,「深夜食堂」裡上演着市井溫情的人間故事。在廣州,有一間書店,稱「不打烊的書店」,同樣上演着溫情故事。書店老闆劉二囍,不是想像中戴眼鏡的文藝青年,衣着隨便,戴一頂鴨舌帽還梳一根小辮,像他的裝束一樣,是個不安分的年輕人。放下建築師的正職不做,開了間咖啡館賺了些錢,就去台灣讀碩士,到了台灣又逃學去徒步台灣,成了第一個徒步環行台灣島的內地人。徒步過程中,居無定所風餐露宿,住過教堂、學校、樹林、窩棚,時常被好心人收留,五十一天走完一千二百公里,一路上溫情滿溢,回到家,他想要把這份溫情反哺給需要溫暖的人,開了這間1200bookshop書店,紀念走了一千二百公里的環島之行。
書店從來不關門,放有一萬本書,有免費閱讀區,有背包客房間可供過夜,有盥洗室淋浴,還有免費檸檬水任飲。在台灣,劉二囍印象最深的是「奉茶」,類似驛站,放着大茶壺和杯子,任過路人暢飲解渴。最可愛的是,書店還有小食堂專賣餃子,看書看餓了,可以花很少錢吃到餃子,但在吃餃子前要回答問題,五題答對了三道才有資格吃,如果不會或答錯了,可以先去找書,再來答題吃餃子。讀書人五花八門,離家不歸的少年,半夜三更闖進來的失戀女孩,八十多歲愛書如命的老人,拖着行李等第二天一早趕飛機的旅客,失眠抑鬱的夜遊神......
「深夜書店」使我想起另外兩間書店。一間是巴黎賽納河畔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一家狹小擁擠的書店,一直是落拓作家們的庇護所,海明威等迷惘的一代,都曾經是這裡的座上客,可以在這裡吃飯,在簡易帆布床上過夜,唯一的條件是每天必須讀一本書,後來落拓人成了大文豪。不同的是這裡沒有大茶壺,書店門口有一個免費任取的古董街頭飲水池,源自阿爾卑斯山的純淨巴黎水,養育着人類的精英。
還有一間在香港,有位李瑞雲女士在灣仔開了一間英文二手書店,古典優雅環境清幽,曾獲CNN評為香港最佳獨立書店。李女士傾其所有維持了三年,血本無歸,只得關門大吉。一年前,劉二囍的一間分店也關門了,原因和香港灣仔那間一樣,持續虧損從未盈利,支付不起每月兩萬元租金,不得不暫停感性堅守,作出理性選擇。愛心是要全社會的,單憑個人的熱情終究難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