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書聲蘭語:我們的土地 我們的根

2016-11-22

廖書蘭

在社會一片取消原居民丁權的聲音中,《河上變村》這套電影,像一股清泉緩緩地流進了我們的心田。毫無疑問,香港當前的社會氛圍,對理性討論原居民權益以及新界未來可持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我個人覺得,應該透過一種軟性的文化論述,來表達出原居民心中的情懷、心態和生活樣貌,而《河上變村》恰好提供了這樣的一個討論機會和平台。

導演是一位年約三十多歲的女性原居民,以她獨特的原鄉人身份,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情懷,細緻地描繪了西貢蠔涌村鄉民生活的軌跡。她在電影結束的時候,表達了將這部電影獻給祖先、山川和河流。

雖然只是一個村莊的故事,也道出了新界所有原居民的心聲,一百分鐘的電影,像一篇感情真摯的抒情散文,靜靜地刻畫村莊內的人、景、物的變化,讓原居民笑中有淚、淚中有共同的回憶,產生共鳴。例如貫穿整部電影的老婆婆,她十七歲就嫁到村裡,丈夫到歐洲打工,總共回來三次,她獨自把孩子養大,到田裡耕種。全村子的人大部分都到外國打工,有到英國的,有到法國的;利用十年一次打太平清醮,大家回村子裡與親友團聚。電影裡,他們剛過完十年一次的打醮活動,回到了外國,立刻又盼望着下一次的十年打醮,親友再團聚。

這些情懷又哪是城市的人能夠體會到的呢?電影裡出現了從歐洲回來的原居民訴說者,這一次舉辦打醮的場地是發展商借出的,十年以後,我們又在哪裡可以舉辦太平清醮呢?

導演曾翠珊的《河上變村》是繼《蠔涌》、《河上風光》和《大藍湖》後的「蠔涌四部曲」,精心拍攝的首齣紀錄片。從西貢蠔涌村民的聚散離合、生活點滴,到城鄉的發展。她親自走訪英、法等多個城市,用鏡頭捕捉新界風俗,探討漂流他鄉的村民對鄉土的感情,尋回那遺忘失落的根。太平清醮,除了是傳統習俗外,更是家族團聚及遊子思鄉情的見證。曾導演藉着作品,從離鄉別井的經歷,探索土地與根的定義,並從原居民流徙的故事,反思過去和展望村落的未來發展,是一部極具思考的本地紀錄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