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研究揭常吃早餐如多讀1.5年書 提升成績更有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很多家長都會為如何提升子女學業表現而費盡心思,而中大一項食早餐對學業成績相關度的大型研究,或可為家長帶來重大啓示。研究發現,恒常食早餐的學生,其學業成績比不常食早餐的同齡學生優秀,以全香港學生平均500分的學業能力測驗計算,前者表現提升了30分至50分,變相有多讀1.5年書的效果。專家坦言食早餐較補習更有效提升成績,但若長期食加工肉類、即食麵等方便食品,學生成績不升反跌5分至40分。
中大教育學院教育數據研究中心以問卷訪問了1.5萬名小三、小六及中三年級學生,附以去年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數據作分析,以了解吃早餐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結果發現,愈高年級愈少學生有吃早餐的習慣,每天吃早餐的小三生有76%,小六生有60%,中三生僅得41%。大部分學生都以烘焙食物為早餐,中三級學生食得最不健康,尤愛吃高糖飲品及方便食品。
中大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指出,若將恒常吃早餐的學生與每星期只吃一次早餐的學生比較,前者成績可提升30分至50分(以全香港學生平均500分的學業能力測試計算),相當於多接受了1.5年教育。
侯傑泰又提到,吃早餐對提升成績的效能有0.5分,補習只有0.2分,讓學生補習提高成績,不如吃早餐。
慣食薯片餅乾 成績不升反跌
不過,如果早餐吃得不對,會適得其反。研究顯示,若早餐習慣進食汽水、薯片、餅乾、午餐肉、火腿等方便食品,會令成績降低5分至40分。至於進食烘焙食品的學生比不進食烘焙食品的學生得分高25分至30分;食高蛋白質食品的學生比不進食此類食品的學生得分高15分至30分。
至於食粥、粉、麵、水果、蔬菜、鮮榨果汁等則未對成績帶來顯著影響。
專家:糙米飯意粉效果佳
香港兒科基金董事會秘書長王曉莉指出,養成吃早餐的習慣,對學童健康、行為、認知和學習,特別是記憶和專注領域產生積極影響,因為兒童的腦部,較成人更需要糖分,前者大腦活動特別容易受到早餐營養的影響。4歲至10歲兒童的腦部葡萄糖代謝率約為成人的兩倍,3歲至11歲孩子的腦血流量是成人的1.8倍,而腦氧氣利用率是1.3倍,再者學童比成年人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若經過一夜睡眠後,耗盡體內糖分的學童更需要補充營養以支持腦部正常運作。
王曉莉建議家長,可選擇糙米飯、意大利粉、大麥、大豆等升糖指數較慢的食物,這可支持學生一整個上午的需要;至於早餐分量達到150至200卡路里即可,選擇應具多樣性,返學前用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