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立 志
山東省版圖如同一隻斂翅的獵鷹,休憩在渤海南岸,獵鷹的利嘴挾帶蚖極j的粗獷,插入黃海深處,將大海分為南北兩部;又似如椽巨筆,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山海經》。
位於鷹嘴的地方叫成山頭,也叫成山角。海拔二百七十二米的成山山脈,借用地殼的無窮偉力,劈開黃海,嵯峨的巨石,面對咆哮的狂濤,億萬斯年,對峙、較量,成了不變的旋律。前人這樣描述成山形勝,「群峰綿邈,成山斗立於波間;撬予e輸,大海環周於域外。防島備倭之峻堡、拱燕衛薊之要區,雖孤懸之僻邑儼馮翼之雄關。」(清道光《榮成縣志》,成文出版社,第65頁),足見其地理之險要。
今天之成山頭,仍然是我國大陸海岸線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此地距國際航道僅五公里,與韓國一水之隔,相距不過九十四海里。成山頭前端乃一巨岩,如同峭立的孤島,頂端有一巨石,上書「天盡頭」三個紅色篆字,據說乃秦丞相李斯所題。由於年代久遠,原刻石已斷,半截掉入海中,此為複製品。站在成山頭,憑欄遠眺,大洋浩瀚,海天一色,巨輪遠航,漁帆點點;俯瞰腳下,千尺深淵,礁石嶙峋,海潮擊石,驚濤裂岸;回首望去,群山逶迤,林木蓊鬱,燈塔聳立,樓閣隱隱。清代曾任山東按察使的沈廷芳《登成山》有句︰「振衣凌絕頂,高矙八荒周。水共天無際,山當地盡頭。」(同上書,頁556)曾在當地任職的一名基層官員宋繩先也有《成山》詩句︰「地盡天無盡,滄波一望驚。日晴仍漢色,潮怒帶秦聲。」(同上書,頁558)從其詩意可知,成山頭之「天盡頭」,實則「地盡頭」。人事成代謝,往來成古今。古人眼中的成山頭,依然潮起潮落,屹立海疆。
成山頭此行,我是故地重遊。不變的是山海,變化的是興致。繞過英國人於一八二一年始建的燈塔,右側是新造的觀海長廊。旁有石碑兩通,一曰「成山銘」,一曰「好運角」。看到後者心生疑惑,成山頭向被譽為「中國好望角」,怎麼成了「好運角」?位於南非開普敦外海的好望角,因其地處大西洋與印度洋之要衝,曾為環球航行必經之地,以浪高風急,海況險惡而著稱。論山海形勢,並不比成山頭優越。「好運角」是否寄託茯Y種美好的期許?
長廊左側是青銅鑄造的車馬軍陣,秦始皇靖坐乘輿之上,虎賁駿馬,干戈斧鉞,一副舍我其誰,目空一切的神態。公元前二二一年,隨蚖羺磢熒壑`,秦始皇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他在進行了登基封賞,建制郡縣的「頂層設計」之後,開始對新佔領地進行巡視,目的無非是「示強威,服海內」,以鞏固中央集權。秦始皇五次巡遊,三次東巡,兩到成山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緣於獨裁者對於死亡的恐懼,四處求取仙藥,尋找不死之方。
第一次到成山頭,時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此次東巡,橫跨,縱貫剛剛吞併的齊國,登嶧山,封泰山,經臨二,黃縣,到今罘(今煙台),成山。所到之處,刻石立碑,歌頌秦德,並派遣徐福(市)出海尋找三仙山和不死之藥。第二次到成山頭,時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一零年)。此次出巡,先巡視楚(湖南)、越(浙江)、吳(江蘇)舊地,然後沿海岸線北上,經琅邪(今青島惚n)到達成山頭。徐福尋仙不果,懼怕受誅,畏罪蒙騙,謊稱仙草為巨魚所護,故此不得。秦始皇聽信謊言,下令準備弓弩,並於海中射殺大魚。大約嬴政計劃重訪成山,下令建造行宮。不意天不假年,返程途中,病死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享年五十歲。
秦始皇兩巡成山頭,這對當地來說,可謂盛事。於是建廟塑像,以資紀念。始皇廟位於成山頭南側,由於年代久遠,早幾傾斜,現存廟宇不大,基本是現代建築。明人林弼曾為《秦皇廟》留題曰︰「吞食雄風逐逝波,荒祠寂寂寄岩阿。三神山下仙舟遠,萬里城邊戰骨多。東魯尚存周禮樂,西秦空壯漢山河。早知二世無多祚,崖石書功不使磨。」(《榮成縣志》,頁564)這首詩裡出現了「長城」、「神山」、「戰骨」、「短祚」等意象,通篇充溢蚢鴭l皇帝的嘲諷與鞭笞,讀來頗有悠久、蒼涼之感。這個自稱始皇帝,希冀傳之萬世的「千古一帝」,做夢也想不到,他死後三年,其所建立的大秦帝國就土崩瓦解。
在成山頭景區,有射鮫台,飲馬處,還有秦皇橋,望海台等遺蹟,都與秦始皇有關。秦皇兩次駕臨成山頭,千百年來,人們不斷附會演繹,處處體現出秦皇的餘響。即以秦橋為例,成山頭兩側,陡崖壁立,峭拔千仞,怪石崚嶒,暗礁嶕嶢,後人竟將這些礁石演繹為秦皇觀日之橋,甚至編造出秦皇與海神的一段奇聞逸事。前人對秦皇橋早有說法︰「成山下,大海中,怪石嵯峨,如人力為之設施者,有石柱二,隨潮出沒。橋名則後人所加爾。」(《榮成縣志》,頁77)至於導遊口中,把秦橋說得若有其事,神乎其神,職業習慣而已。明人王一夔有《秦橋古蹟》詩云︰「鞭石曾聞海上游,浪傳遺蹟至今留。蓬壺有路通三島,方士何緣到十洲?曉日山峰天欲盡,暮潮煙雨水空流。當年誤學長生術,未解神仙不可求。」(同上書,頁572)在這點上還是古人清醒,詩中體現了對秦皇迷戀不死之藥的批評。
令人不敢置信的是,秦皇、漢武作為中國上古時代兩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曾到過成山頭。漢武帝不僅箭射天山,徵求匈奴,還曾七番巡海揚威海疆。西漢太始三年(公元前九四年)漢武帝劉徹率文武百官自首都長安出發,途經泰山,一路東行巡游海上,漢武帝「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上罘,浮大海,山稱萬歲。」(《漢書》,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頁206)漢武帝在成山頭看海上日出,為這一奇麗的自然景觀所震撼,下令在成山頭築拜日台,建日主祠,以感太陽恩澤。漢武帝東巡的目的,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求仙上,竟然與秦始皇出奇的一致。有意思的是,成山頭極少關於漢武帝的遺存與傳說,當年的日主祠,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風煙中。今天的日主祠只是始皇廟中的一角附屬設施。
多年後重返成山頭,且不說建於景區大門處廣受物議的「佞臣(奸臣)紀念館」(此次到成山頭,該館匾額被遮蓋,有人稱大約要改名),即使後建的「福文化區」,也讓人有彆扭之感。這是一個神佛混雜的雕塑區,景區內不僅有觀音與彌勒佛,還有媽祖和太陽神,既有西方的聖母,又有東方的王母,似乎在舉行全球神仙峰會。也是一個分類混亂的名人堂。從塑像的標籤看,不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一堆凌亂,混雜地擺放在殿前之上的名人塑像,如此擺放,不知主事者遵循何種標準,按照何種順序?
眼前有景道不得,又如何發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