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影響了中日兩國的經典歌曲
不少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歌曲,經歷了過百年的歷史,見證了國人從舊時代逐步走向啟蒙、文明開化以及融入世界大潮的歷程,也凝結了一個時代的中國人的夢想。這些歌曲在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也有着深厚的共鳴和記憶。相同的旋律、不同的歌詞,所代表的便是在特殊的時代中,人類對文化與新理想的追求。而這一切,也是中日兩國共有的珍貴文化記憶和資產。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日兩國分享了不少的歌謠。這些歌謠,有的旋律來自於西方,經過日本和中國音樂家重新填詞之後成為了本國歌曲;有的來自本地創作,經過跨國的翻唱和再創作,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亞洲乃至世界逐步緊密的趨勢。
校園:共同的情愫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逐步建立了新式的教育體制。新式教育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西方化的色彩,同時也融匯了本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就當時的中國而言,新式學堂的建立必然帶動了新型人才的培養。學堂教育成為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學堂樂歌也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從私塾的文化格局進入學堂,音樂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校園的生活與記憶成為了一個人在生命中最為重要的階段之一。無論是中國還是當時的日本,學校歌曲的教唱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教育工作。因為,音樂對於啟發一個人的心智、塑造一個人的心靈以及人才道德素質的終極培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1910年,即日本的明治43年,日本文部省頒佈了《尋常小學讀本唱歌》,為學校的音樂教育定下了規則。1902年,當時的中國清政府頒佈了《欽定學堂章程》,確定在學校中開設「樂歌」這一科目。音樂教育開始步入當時的官方學堂。
中日兩國早期的學校歌謠,帶有一種極為相似的指向性:對家園、土地、自然風景的讚美,也蘊含了對人文的讚頌。校園生活是一個學生的重要人生旅程,所以校園的記憶透過歌曲也印刻在了學生的心中。日本有一首校園歌曲,名為《仰げば尊し》,中文意為仰望師恩。這是一首來自歐洲的歌謠,傳入日本之後,被填上了日本語的歌詞,成為了學校每年畢業禮時學生必定演唱的歌曲。歌曲表達了對校園生活的追憶、對老師培養的感激以及與同學分別的不捨之情。直至今日,在日本的大中小學的畢業典禮中,這仍是一首必唱歌曲,可見其影響力。
這首歌亦曾進入中國,被當時的國人以《青青校樹》作為名稱,也成為了校園畢業典禮中的歌曲。中文歌詞與日文歌詞表達的意境也大致相同,同時也表達了建設強大國家的願望。
從遊子到惜別
中國的學堂樂歌中,最為有名的便是《送別》了。這首由弘一大師李叔同填詞的歌曲,直至今日都是中國人頗為熟悉和喜愛的歌曲。
《送別》的旋律來自美國音樂家John P. Ordway的作品《夢見家和母親》。隨着東亞與歐美交流的日漸頻密,這首歌的旋律傳入了日本,由日本著名的音樂家犬童球溪填上了日文的歌詞而在1904年發表,轟動全日本。《旅愁》的歌詞顯得非常哀婉和動人,表現的是遊子深秋之季,於他鄉思念自己的雙親和故土的情感。李叔同留學日本之後,吸收了《旅愁》的元素,對旋律略作改動,最終填詞寫下了《送別》,開始側重表現朋友之間的分別之情。
《旅愁》和《送別》都是中日兩國非常著名的歌謠。兩首歌幾乎擁有相同的旋律,也有着共同的情感深度,因而頗受兩國民眾的歡迎。在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活動中,不少藝術團體往往會交替演唱《旅愁》和《送別》,以展現對兩國世代友好的盼望。
旋律來自歐美、經過中日兩國藝術家填詞而在地化的歌曲,不僅有《旅愁》。著名的美國民謠Old Folks at Home,在傳入日本之後,也被不同的作曲家們依據原鄉精神改編成為了不同版本的日語歌曲。而李叔同則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將此曲冠以《夢》的名稱,表達出了對父母雙親的愛戴。在自己母親的葬禮上,李叔同演唱了自己填詞的《夢》,轟動一時。
友誼萬歲的變奏
蘇格蘭民謠Auld Lang Syne在全球家喻戶曉。每年辭舊迎新,這隻曲子成為了人們暢想新生活的代表。十九世紀,當Auld Lang Syne傳入日本時,文部省將其確定為正式的學校教唱歌曲。在日本,Auld Lang Syne被稱為《螢之光》,每當畢業典禮或是朋友分別時,多會演唱這一歌曲。日本一位著名音樂家曾經根據Auld Lang Syne的旋律,將其改編為軍樂演奏曲《告別行進曲》,依舊延續了歌曲過往的精神。
而在中國,這首歌被稱為驪歌,代表的也是送別之意,不過也更加契合時代特質。當年,著名音樂家華文憲為該曲填上中文歌詞,其中「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去矣男兒,切莫踟躕,矢志復興民族」的字句將當時中國人期待的強國理想完美表達。
日本的民謠《故鄉の?家》(故鄉的荒宅)在李叔同的努力下,有了《憶兒時》的中文美名;而國人所熟悉的《海濱之歌》也源自日本,亦由日本音樂家創作,展現了大正時代的日本藝術風貌。
顯然,在明治和大正時代,日本與中國分享着不少共同的優秀音樂作品。也是在那個時代中,啟蒙的理想在新式教育中被不斷強化。當時的中國,正在師法東洋的熱潮中,同為漢字國家的文化基礎,讓中日兩國的藝術互動變得無比熱絡。這個特殊時代的記憶,不應該被忘卻,因為它承載了太多人的文化理想與和平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