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韓裔藝術家金載容 藉「甜甜圈」發放正能量

2017-01-27
■金載容暢談其作品理念。 朱慧恩  攝■金載容暢談其作品理念。 朱慧恩 攝

既是雕塑家、畫家,又是一名大學教授,對於韓裔藝術家金載容(Jae Yong Kim ,下稱Jae)來說,藝術無分界限。在他眼中,藝術是一種共同語言,即使觀眾的背景不相同,但藝術作品就是能把眾人聚合在一起,無分國界、無分膚色。也許,眼見現時的社會過多紛爭,他帶着其「甜甜圈」系列作品,遊走各地,務求把正能量帶予每位觀眾,令觀眾重拾歡笑。

是次展覽來到香港,Jae帶着超過三百件「甜甜圈」陶瓷作品在「海港城.美術館」展出,每件作品均是色彩豐富、獨一無二,讓人看了忍不住想咬一口。此系列早前已在不少地方亮相,今次在港展出,目的也是同樣單純,「我希望把笑容帶給每一位前來觀看的人。」他說。

「甜甜圈」創作不簡單

製作如此多「甜甜圈」,難道他十分喜愛吃甜甜圈?「對啊,我真的十分喜愛吃甜甜圈!」Jae笑言。「當然,還有另一層意思。我們習慣活在一個消費主義的社會裡,衣食住行皆十分重要,而作為一個喜愛雕塑及陶瓷創作的人,我只是希望把我所喜愛的,例如甜甜圈,透過作品變成一種語言,告訴別人我很喜歡甜甜圈,但卻不一定要用金錢買下它。」別看這些「甜甜圈」只有成人手掌般大小,卻也花了至少三年時間去練習、製作,正如Jae所說,「整個創作過程花了不少時間,我務求令每件作品都力臻完美。」

眼前每一件「甜甜圈」作品均十分精緻,然而背後都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與觀眾見面。「首先我要為甜甜圈塗上最基本的顏色,然後拿去燒製,每一次燒製都要歷時三天,再上另一層色彩,又再燒製,最後又要作後期裝飾和點綴,每件作品最少要經歷三次燒製。有些作品我反覆燒製多次,為求達到最滿意的效果。」Jae解釋道。對於每一件作品的顏色,他表示是根據當時創作的心情而繪畫不同的顏色。

冀藉創作給予歡樂

這個「甜甜圈」系列作品,曾到訪各地,Jae最想達到的目的,是藉藝術與觀眾交流。「我想我的作品最厲害的地方,是觀眾不必明白我為何要製作『甜甜圈』陶瓷,但卻能令他們開心、微笑。」他表示自己並非想透過作品教育觀眾,也不是純粹地作為一種娛樂的工具,「每一件『甜甜圈』均帶着愛意與甜蜜,當我將它們擺在一起時,觀眾也許不明白我為何要製作它們,但只要他們感到開心便可以了。」

作品能順利展出,他自言得到不少人的支持,藝術家、他的學生、他的助手,甚至乎不少畫廊,均十分支持他。對他來說,藝術是一種共同語言,縱使每個人的背景都不同,他希望藉着自己的作品,帶給觀眾共鳴。「對我來說,作品能在不同地方展出有着重大的意義。我認為,藝術就彷彿是一種語言,你不必懂英文,也不必懂中文,而當你看到我的作品,你會感受到彼此間的心靈相通。近來社會上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環境,都總叫人不安,人們似乎為着社會環境而擔憂。因此,我很希望能透過藝術作品令他們重拾歡笑,令他們不再憂心。」

他自言不愛看電視節目,也不看太多政治新聞,因為這些東西是浪費時間,亦不符合他本身創作的目的,「這些消息常常令人感到不安,但我的工作剛好相反,我希望令到別人快樂!人生在世,我們不應該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不開心的事情上。」

寄予學生要改變自我

現時Jae在韓國一大學內教書,他常常告訴學生他們有能力改變社會,而不要總是抱怨些什麼。「我會告誡學生凡事不要只懂得訴諸社會、訴諸學校,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作出改變,我們不單止要改變自己,更要影響別人,令別人也懂得改變自己,如果每人都能踏出一小步,改變自我,社會亦隨之能改變,千萬別看小這微薄的力量。當藝術家、當教師這麼多年了,我一直都這樣勸喻我的學生。」

訪問當天,Jae也在美術館內。記者看到美術館裡不時擠滿了人,有來自內地的旅客,有來自外國的遊客,也有本地的市民,既有小朋友,也有大人。他們或駐足在作品前,仔細地觀察每一件「甜甜圈」作品;或站在作品前,露出笑容,以「甜甜圈」為背景,按一下相機快門,留下倩影。看到這裡,Jae的目的,大概也達到了。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