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龍光地產(3380)與合景泰富(1813)以168.56億元「天價」,投得鴨脷洲地王,震動全城。翻查記錄,龍光只有184.16億元市值,合景市值更只有156.97億元。雖說未至於蛇吞象,但包括已經斥資200億元投得三幅啟德地皮的海航集團,在地產發展上,他們都屬三四線公司,竟能撼贏香港本地龍頭長實、新地及中資龍頭萬科、中海外,可能令不少人看不懂。
有市場人士指出,隨着人民幣進入貶值時代,內地樓市「只能住不能炒」,而香港稅率低、地產項目回報高,的確吸引更多民企來港搶地。由於本港利息成本仍便宜,市場游資也多,利用高槓桿操作,的確可以做到「以小控大」的買賣,假如再將奪得的發展權扺押,只要香港樓價不會大跌,這樣的生意可謂「長做長有」。
海航批股押股增彈藥
借鑑「搶地王」的海航集團,或可從中得到「啟示」。海航近年瘋狂在港買殼,去年底便斥資近10億元接連入股KTL(0442)及嘉耀(1626),成為控股股東,加上原本持有的海航實業(0521)、航基(0357)及國際建設(0687),其在港已擁有5間上市公司。再加上,海航系同時坐擁8間A股主板上市公司,包括海南航空、海航投資及海航基礎等,並控制12間新三板上市公司,業務橫跨航空、旅遊、地產、金融及物流等行業,旗下公司不時連環批股集資,大開「抽水機」。
目前海航在啟德已高價搶得3幅地,涉資達200億元,財政壓力相當大。如去年11月,海航以88億元投得啟德地皮後,海航實業大股東香港海航即時要押股融資,現時香港海航已幾乎押盡手上的海航實業。但海航的「彈藥」卻看似無窮無盡,海航本月再以約61.8億元,入股德銀成為新晉大股東。
據海航集團網頁,集團總資產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但有內地分析員指出,該公司的付息債務逾3,000億元人民幣,負債率近六成,財務槓桿比率高達20倍,公司管理層的「心臟」可謂非常大。
顯而易見,這種「以地融資」、「以債養債」的高槓桿操作方式,前提是要樓價有得升,至少不會急跌,才能繼續玩下去。這種勇武心態,是香港發展商所不具備的,正是「博一博,單車變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