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蘭村坐落於廣西首府南寧市良慶區良慶鎮,15年前該村是典型的貧困村,村民收入低,連自來水都不通。當時外出打工的陳學標憑藉着自己的手藝,已月入上萬(人民幣,下同),成為村裡最先富起來的人。然而,就在他事業最紅火的時候,他卻心繫家鄉,毅然放棄收入豐厚的生意,回到新蘭村競選成為村委主任,心甘情願拿着每月240元的工資,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如今,新蘭村不僅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辣椒村」,而且也是有名的「富裕村」。■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萍 廣西報道
在新蘭村,記者看到路兩旁有許多正在擴建的新樓房,而已建好的「小洋樓」前,還停着不少私家車;整個新農村村容潔淨,讓人看不到一絲貧困的痕跡。
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主任陳學標在辦公室交代好手頭的事情後,便介紹新蘭村的情況。在他的記憶中,1985年以前的新蘭村是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小時候,我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去古井打水、挑水回來。家家戶戶都很清貧,家裡沒什麼電器,村裡的廣播一開全村都能聽到,不像現在村子大了,房子高了,開廣播遠的都聽不到了。」
陳學標從小學習優秀,畢業後在村裡當上了老師。貧困的生活並未消磨陳學標的意志,相反因為教書的經歷,讓他更加敢想敢做。於是,他決定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隨即辭掉了鄉村教師的職務,帶着妻子前往海南打工。
出外打拚成「萬元戶」
1993年,陳學標先後在海南、廣東從事紅木傢俬加工工作,憑藉着自己精湛的手藝,在那個豬肉僅賣每斤2.5元的年代,他收入最高時已月入過萬,成為新蘭村最早的「萬元戶」。
陳學標在外打拚時,看到其他農村發展得很好,特別是學校明亮乾淨,便想起老家的孩子,不僅生活艱苦,而且學習環境得不到保證,便萌生返鄉發展的念頭。「當時自己先富起來,買很多家電回鄉,卻因村裡基建跟不上時代,便想到回來,嘗試改變村裡貧困的現狀,希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環境。」陳學標說。
陳學標跟妻子說了回鄉發展的想法,一開始,妻子並不同意,原因是巨大的收入差異。2002年,他做村主任月收入僅240元。「我們一家生活不愁了,但那麼多鄉親父老還在吃苦,我若能當村委主任,利用我在外打拚多年的經驗,帶領全村一起富起來那該多好!」陳學標是一個說幹就幹的人,拗不過他的妻子最終也只能同意。
調整種植先做「白老鼠」
由於新蘭村以種植水稻和甘蔗為主,種植結構單一,而且該兩種農作物經濟價值不高。陳學標認為,只有調整當地種植結構,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農作物,才能更快讓農民增收,但一下子若要改變村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種植習慣談何容易?於是,陳學標就自己先做「白老鼠」,「等我摸透了,賺錢了,村民自然會願意嘗試改變。」
返鄉的頭幾年,陳學標靠着帶領村民種西瓜,讓村民嘗到了「甜頭」。但經過幾年發展,他發現種植西瓜效益下降,又思考開拓新的致富路。
自費組織村民考察
為了找到適合村裡發展的路子,陳學標自掏腰包,先後組織村民代表、種田大戶到珠三角地區參觀學習。使大家大開眼界的,是在廣東形如香蕉的青椒居然有逾萬元的畝產值;陳學標根據村裡的土地情況,當即決定先買5,000棵辣椒苗回去試驗。不過,推廣村民種植辣椒卻並未如陳學標預想中順利,「大家沒種過辣椒,成本又高,每畝要幾千元,況且辣椒又容易爛,賣不出去怎麼辦?」
這回陳學標又再次做「白老鼠」,一邊先在自家責任田種辣椒,一邊又發動黨員和親戚帶頭種。為激發村民種植辣椒積極性,他不但自掏兩萬多元幫種植戶購買苗種,還向種植戶承諾,只要願意種植,盈利就歸種植戶,虧本了由他承擔。
就這樣,第一年在他帶領下新蘭村一共種植了64畝辣椒,最終喜獲豐收,總收入超過60萬元。看到種植辣椒的農戶賺錢了,第二年不用陳學標宣傳,全村種植面積就擴大了11倍。如今,依靠種植辣椒的村民早已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