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鄭孟霞和唐滌生在香港結婚。1951年,仙鳳鳴劇團成立,在創新粵劇的工作中,鄭孟霞給唐滌生一定影響。第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回顧特刊,其中「香港電影工作者小傳」的「唐滌生」傳,有這樣的陳述:「她(鄭孟霞)對京劇和舞蹈等的知識修養,對他(唐滌生)的編劇工作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例如把舞蹈融入粵劇便是一個例證。」
鄭孟霞在《K-100畫報》的專訪中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戲行流行膠片戲服,她認為觀眾都被閃亮戲服吸引,無心理會演員唱造,故主張廢除膠片,而且膠片比刺繡貴,又沉重,把老倌壓得身段也不靈了。她向任(劍輝)白(雪仙)游說:「中國傳統的顧繡多麼美麗,大戲既多才子佳人,你想像幕一拉開,一片古典而清逸的佈景中,走出一對穿雅淡顧繡的才子佳人來,那才真的有古典詩詞的意境。」她又反對花旦滿頭金釵珠翠,壓得頭也轉動不靈。她認為白雪仙是一個真正肯改革的人。
五十年代初,香港第一家商營廣播電台麗的呼聲成立,招攬了不少粵劇和粵曲界的人才,我知道的有唐滌生、鄭孟霞、李銳祖、羅寶生等人都在麗的呼聲工作。唐滌生在1956年加入麗的呼聲做戲劇顧問(另一位戲劇顧問是話劇大師姚克),主要負責審查節目劇本和聯絡粵劇界演出的工作,也參與粵劇播音的工作。
至於鄭孟霞是哪一年加入,便無法查證;不過,麗的呼聲初成立時,有部分高層是上海人,我猜想她可能比唐滌生更早參加麗的呼聲,也可能是她引薦唐滌生加盟麗的呼聲。
到了1957年5月29日,麗的映聲啟播,成為香港首間有線電視台。不知何時,鄭孟霞也轉到麗的映聲擔任編劇和導演。我去年九月訪問吳仟峰,他說在1968年前後,鄭孟霞邀請他在麗的映聲拍攝《粵劇樂府》和《麗的歌壇》等節目,至1974年重返舞台止。鄭孟霞是1920年出生,到1974年已屆退休年歲了。
從麗的映聲退下來,七十年代後期便加盟無綫,專門演老人家角色,為人熟悉的劇集有《外母駕到》及《山水有相逢》等;同時更接拍了多齣電影。
廿世紀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她是我的鄰居,住在沙田第一城,我曾多次接送她到電台做訪問。到了晚年,她體弱多病,寄住寶血老人院。2000年11月30日因氣促病逝,女兒唐晶由加拿大回港為母親辦理身後事。 ■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