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瞞家人捐骨髓 白衣天使救一家

2017-03-12
■李麗儀(左)與何秀蓮昨日首次見面,相擁而泣。梁祖彝  攝■李麗儀(左)與何秀蓮昨日首次見面,相擁而泣。梁祖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得知妹妹的骨髓與我不能匹配時,我即刻崩潰,坐在醫院裡大哭。」26年前,患上血癌的何秀蓮被醫生告知,若3年後找不到與她相匹配的骨髓捐贈者,將面臨80%的復發機率,復發後病情有機會轉為急性,隨時有生命危險。「是無名的捐贈者救了我,不只救了我一個人,還有我的家庭。」昨日,何秀蓮終於與骨髓捐贈者李麗儀首次見面,兩人相擁而泣。

26年前,作為兩名小朋友的母親,何秀蓮無法接受未來或沒機會陪伴他們長大成人。「當時我兩個小朋友都在讀小學,想到以後可能會沒有機會繼續陪伴他們成長,好難受。」何秀蓮說,「妹妹的骨髓與我不匹配,我只能依靠藥物治療,醫生提醒我最好的方法是骨髓移植。」

但根據統計,找到一位完全吻合的無血緣捐髓者通常只有1/5,000至1/10,000的機會,若是罕見的白血球組織型機率更少於1/100,000。何秀蓮亦知機會甚微,絕望的她曾於醫院痛哭,「我問醫生我是不是就要認命等死,醫生鼓勵我說,生命有長又短,嬰兒自出生起亦是慢慢走向死亡,其實最重要在活着的時候開開心心,對未來抱有希望。」

獲捐機會微 樂觀終獲救

何秀蓮逐漸調整心態,恢復樂觀天性,更在老公難以承受壓力痛哭時主動安慰老公。經歷3年化療、電療,樂觀的她亦等到自己的重生機會。「那種感覺就像置之死地而後生,李小姐英文名是Angle,我覺得她真的像天使一樣,救了我命,還有我的家庭。」

23年前,素不相識的李麗儀,即何秀蓮口中的天使Angle在完成各項繁複的檢查後,通過近1小時的手術捐出骨髓予何秀蓮。當時任職護士的李麗儀因怕家人擔心瞞着家人做骨髓捐贈手術,「我知道好多人在等適合的骨髓,我只想試下,希望能幫到人。」

23年來,李麗儀與何秀蓮從未見面亦從未聯絡過,昨日兩人在骨髓捐贈嘉許禮上首次見面。「看着她生活得好好,我好開心。」李麗儀說。

「體裡流同一滴血好親」

何秀蓮完成手術後完全康復,不僅見證兩名子女結婚生子,更有一名6歲男孫,家庭美滿。昨日何秀蓮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情難自禁流下眼淚,兩人相擁而泣,「兩個完全唔相識的人,身體裡流着同一滴血,好親。」

於大學做文職的陳淑慧2014年確診急性淋巴白血病,經過一年化療、電療後恢復基本健康,但仍面臨80%的復發風險。她於去年3月獲素不相識的林汝濱捐贈骨髓,完成手術後漸康復。兩人昨日亦是首次見面。

骨髓捐贈者林汝濱為成功捐骨髓,需要持續4日注射刺激白血球生長的激素,其實家人亦擔心有副作用,但「我認為值得,可以幫到人亦是一種幸運。」

高永文讚無私奉獻市民驕傲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轄下「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昨日舉行年度骨髓捐贈者嘉許禮,嘉許54名無私捐出個人骨髓的捐贈者。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向捐贈者頒獎,並讚揚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全港市民的驕傲。

他續說,現時威院一名6歲兒童正等候骨髓移植,希望愛心人士積極登記入骨髓捐贈者資料庫,讓有需要的患者通過配對獲得新生。

香港於1991年前成立全球首個華人無血緣骨髓捐贈者資料庫,截至去年年底,本港已逾11萬人登記為志願骨髓捐贈者,當中527位已作出捐贈,另資料庫成功為940位本地及海外病人尋獲合適的造血幹細胞作移植治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