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書評】比鄰而居的雜草

2017-03-13
《雜草的故事》作者:理查德.梅比,譯者:陳曦,出版:譯林出版社《雜草的故事》作者:理查德.梅比,譯者:陳曦,出版:譯林出版社

我把這本書作為休閑讀物,一邊在電腦上搜索出書中談到不太熟悉的植物圖片作對照,一邊饒有興趣地慢慢將它讀完。雜草是個群體名詞,它們與人類文明具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有句名言說:「雜草」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個性。這些伴隨了人類發展足跡的個性化的生命,很多曾經或正在被人類所利用。單拿食物一項而言,中國《詩經》就告訴我們,先民們的餐桌上,很多是採擷而來的野生植物,歐洲人也一樣。雜草與人類的親密接觸,它們的習性,也被賦予了啟發聯想和思索的豐富寓意。

人類一開始就看到它們一直在「填補大地的空白空間,去修復幾百萬年來被山體滑坡、洪水和森林大火自然破壞的植被,以及如今被侵略性農耕和嚴重污染摧殘的植被。」一個嚴肅的問題是,人類破壞自然的活動,無休止的物質追求,是不是一直在與我們自己希望相反的方向努力,而且無法停下腳步?「雜草好像更善於在荒蕪的土地上扎根,在破敗的景致間生長,而它們所帶來的壞處也許遠少於人類歸罪於它們的壞處。」

植物具有的傳統寓意,中西文化中有很多相同之處。「從古時候起,虞美人就是生與死的象徵。而我們知道中文虞美人之名,正是出自項羽與虞姬的故事。而那些小草,隨處可見,有一種謙遜之美,不被人重視:有用,卻常被誤用;會惹麻煩,沒錯,但它們也只是在盡自己所能過好自己的生活。」通過野生植物的寓意,可以表達複雜多樣的思想感情,無論是中國的《詩經》和眾多文學作品中,都關涉到大量不起眼的植物。莎士比亞也「熟悉這些植物,熟稔它們的俗名和逸聞,他的作品中提到了一百多種野生植物,並且毫不奇怪,其中大部分都是常見的植物,亦即雜草。」所以,必須向卑微與平凡折腰致敬,「彎腰也是一個習慣動作,一個不由自主的反應,一種與大地親近的姿勢。」讀者不如此,也就難以真正理解作品豐富的內涵,甚至根本沒讀懂。

雖然做不到博物學家那樣對野生植物的關注程度,但旅途,或者日常行走中,關注一下路邊的雜草,也會給人增加不少情趣。特別是它們的生命過程中展示的美學意義,因為「美是一個過程,是生長和衰老中表現出的優雅。」還有那些「歷經磨難後依然莊嚴、頑強、雅致。它們被冰雹擊穿留下的窟窿,因為病毒和枯萎產生了具有奇異美感的斑點......」它們的不受拘束的自然本質,「那些有潛力成為雜草的植物都對邊界懷蚖晾陛C」有時它們中的某些成員也會被作為珍稀品種,被貴族般養在花圃裡,但是「雜草是我們硬要把自然界拆成野生與馴養兩部分造成的的結果。」所以它們終究會逃離出去,在荒蕪的野地裡不斷開拓新的天地,「去填補大自然的空白空間,去修復幾百萬年來被山體滑坡、洪水和森林大火自然破壞的植被,以及如今被侵略性農耕和嚴重污染摧殘的植被。」

人類的戰爭也難以抑制它們,「化肥和軍火的原料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德國人從農業中提取的用來殺死法國人的化肥成分,最後竟真成了滋養法國良田的化肥,這真是莫大的諷刺。」美國人在越戰中噴灑了數以千噸計的橙劑,使森林成為不毛之地,四十年也不能恢復過來,但如今一種叫做絲茅的堅韌草類,旺盛地長遍了這片土地。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古人對於茅草地重視,諸侯從天子處得到分封的土,要用茅草包上,拿去埋了立社,才有了一方的社會;祭祀也要用茅草鋪於祭物之下,那都是因為明白茅草的習性才有的行為。

「雜草的定義取決於人類看待它們的方式」,但它們不是什麼「出現在錯誤地點的植物」。我甚至有點喜愛它們是「一種天生就傾向於進入錯誤地點的植物......並不是因為它有毒或醜陋,而是它不知進退,拚命擠進不屬於自己的地方,並妨礙他人。」因為它們並沒有承認過哪些是不屬於自己的地方,所以還不知道究竟是誰妨礙了誰呢!

「文明背後的野性從未走遠。一部人類與自然的博弈史,同時也是一副龐大的雜草遷徒與流浪圖景。」無論是u沉與人類比鄰而居的雜草,在歷史、小說、詩歌、戲劇和民間故事中與人類的複雜關係,還是關注與之相處的日常互動,欣賞它們多樣的風姿、色彩、氣味、觸感,總能有新的美感發現和啟示,從而能夠給人帶來無窮的樂趣。■文:龔敏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