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團體發佈了一項有關手機文化對青少年影響的調查報告,指出學生使用手機時間很長,部分人承認無法自我控制,並影響了作息時間及成績;而父母亦同樣愛玩手機,令子女覺得家長因使用手機而減少了對自己的關心。調查亦發現,青少年對接收及轉發網絡新聞及訊息的敏銳度仍待提升,很多人未能分辨新聞網站或網媒;而分享或轉發資訊時,不會理會當中資訊是否含有色情或暴力內容及可能引起朋友不安。以上種種情況均令人擔心,也證明培育青少年成為良好數碼公民非常重要。
國際教育學者組成的機構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於2014年已推動良好數碼公民的培育工作。大家自小被灌輸「良好公民」意識,其實「良好數碼公民」的概念也很簡單,就是將良好公民應有的素質伸延至數碼世界,當中包括9個重點領域:
1. 每名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和責任,而良好數碼公民首要是倡議平等的數碼權利,即不論任何人都可享有自由使用網絡的權利;
2. 應透過不同數碼渠道,提倡各類基本人權包括言論自由;
3. 數碼公民應體諒及永不網絡欺凌其他人。據統計,88%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少年,曾見證其他人在網絡上刻薄對待其他人。其實,在網上一句刻薄或詆譭的留言,同樣有可能令別人受到傷害;
4. 不論是現實中或數碼世界,良好公民都不可剽竊其他人的作品、身份、財產,包括非法下載及分享歌曲;
5. 數碼公民素質包括善用數碼工具的能力,例如在數碼世界溝通時能作出合適的決定,拒絕不合適的資訊;
6. 懂得善用數碼工具提高學習能力、緊貼科技變化;
7. 應負責任及精明地進行網上交易,並懂得保護付款相關的個人資料;
8. 保護個人資料免遭傷害同樣重要,與陌生人在網絡上溝通時,尤其需多加注意;
9. 積極減少科技對身心健康的傷害,包括不要過分沉迷電子遊戲。
納入課程 教師家長身教重要
以上9項公民特質,套之於現實,大家都知道不能侵犯,不過當進入網絡世界,卻很易被忽略,故ISTE建議將數碼公民教育納入課程中。而教師、家長的身教,對於培育良好的數碼公民同樣重要。
當我們時時警惕自己網絡上的一言一行,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會學懂成為一名負責任的良好數碼公民。■香港教育城高級發展經理洪婉玲
(標題和小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