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畫在中國歷史源遠悠長,昔日常以木刻版畫的方式製成各類書冊插圖及年畫。因為與單一件的手繪圖畫不同,版畫可被複製多件,所以是配合印刷術作為傳播知識及藝術予廣大老百姓的重要媒介。但到了今天,版畫已跟不上當代中國內地和香港藝術專注水墨和裝置藝術的洪流。因此,一直致力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的香港民間非牟利藝術館一新美術館邀請以鍾大富為首,聯同尹麗娟、林東鵬、周俊輝、凌展騰、陳育強、黃麗茵、盧君賜及謝炎安九位實力派香港藝術家活化版畫傳統,展出共四十幅新作,探索版畫在現代藝術潮流新的可能性。「印象相傳」展期由即日起至6月10日,費用全免。■文匯報記者 陳添浚、圖:一新美術館提供
一新美術館館長楊春棠介紹道,版畫以刀代筆,以印代繪,糅合了繪畫、雕刻和印刷等多種技法,是一種充滿探索形式的綜合藝術。在構圖、用色、刻劃等方面,版畫存在獨特的藝術價值。而且,中國亦是版畫的先驅。據歷史記載,印刷術始於中國,早於商朝就出現印刷術雛型的印章,再於唐代出現傳統印刷術,到宋代再發展為活字印刷,而與印刷術密不可分的木刻版畫則於明代發展成熟,很多書籍都以版畫附印插圖,如人物圖像、名勝風景、輔助讀者了解書中內容,增加閱讀的趣味。當中一些插圖甚至出自著名國畫家手筆,再交由工匠雕印成版。繪畫就像沒有印刷術前的書籍一樣,本是皇家官府所壟斷的,版畫卻打破了這個傳統,將畫藝流入尋常百姓家,普及文化及教育。除插圖外,版畫亦以年畫方式表達了大眾喜好的風俗、戲曲故事、生活等多元題材,帶給人們娛樂和祈求吉祥的希望,成為雅俗共賞的平民藝術。
然而,歷經木刻、絲印、蝕刻等技法發展的版畫,卻受現今專注水墨畫和裝置藝術的當代中國和本地藝術家所忽略,導致缺乏市場,加上版畫工序繁複,使這門民間藝術漸漸沒落式微。有見及此,一新美術館肩負起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責任,舉辦在香港難得一見的版畫展,展出了九位在不同年代畢業於「香港藝術家少林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本地藝術家作品,他們對版畫的「再創造」,讓版畫突破它作為複製畫的限制,帶給版畫另一個生命,讓觀眾重新認識這被忽略的傳統藝術。這些「再創造」的方式包括:在印製的畫面訴說現代故事、利用版畫技巧延伸既有專長的藝術的創作,融合及比較兩者的關係、反思及探討版畫媒介中「複製性」、「左右倒轉」的議題以及「版」與「畫」的從屬關係。
「左右倒轉」特質反映人生
德高望重的「老宗師」鍾大富是在場版畫經驗最豐富的藝術家,曾在國際版畫展屢獲殊榮,也是是次展覽的牽頭人。他謙稱:「雖然自己是讀版畫出身,但自覺成就有限,所以邀請其他中大的師弟妹看看版畫是否真的沒出路,抑或只是自己的問題,最後他們作品的水平都出人意料地好,總算解開了自己的心結!」原來,他近年專注於岩彩和金屬箔,已有七、八年沒有畫版畫,為了今次展覽才再次一露大師功架。
是次他展出的絲印版畫是以美國著名雕像為題的《倒轉了的世界:美國夢》系列,創作靈感源於他回望人生時的反思。「我在2003年移居北美,對藝術家來說,紐約的北美拍賣市場就是藝術界的聖地。不止是藝術,美國在金融、政治、文化等範疇都領先世界各國。但今天美國國內的槍械及恐襲問題,使國民人心惶惶,經濟危機更影響世界的金融體系,美國夢破碎!這也使我開始反省自己花費一生追求的慾望!」因此,這些版畫上的景色都因水面倒映而上下倒轉,隱喻「顛倒」了的美國夢,也代表了鍾大富要轉換一個角度「三省吾身」:「畫畫時,如果不把畫倒轉來計算比例,很容易會被自己的畫麻醉,人生也是一樣。」而上下倒轉的效果,又彷彿是對版畫媒介版面上的圖像與版畫印刷完成後的圖像左右倒轉的一種玩味。此外,在重拾舊歡的同時,鍾大富又把這幾年對岩彩和金屬箔的認識和技巧運用在版畫的表現上,金屬箔似乎與用錢建築出來的美國夢不謀而合,而岩彩則表達了鍾大富對他晚年生活的期許:「岩彩來自單純礦物質岩料,色彩豐富,希望我晚年的人生也會多姿多彩吧!」
用科技活化版畫傳統
在香港藝術界赫赫有名的大學教授陳育強則嘗試突破版畫的二維印刷模式,引入最新3D打印科技製作版畫,將現代科技及當代概念藝術融入傳統版畫技藝。他先是取材中國最早出現的印刷品、佛教經典文本《敦煌王玠本金剛經》,然後把握《金剛經》要唸誦出來的特質,錄印以《金剛經》為本之印刷機聲音,將現代印刷機的聲音作為佛經背誦,然後將聲音轉化為可印之訊號,再以3D印刷機印刷成每張代表8節《金剛經》,共4張32節的《金剛經》3D版畫。這些版畫透過文字電子化後的重疊把《金剛經》內容變成不可辨認,回復佛教「破相顯性」大智慧不立文字的初衷。「我這四張作品是以概念主導,受唸經機啟發,親身動手的部分較少,最終完成品看起來像一塊炭。」陳育強如是說。
尋找版畫最原初的感動
浸大藝術系教授尹麗娟的專長是陶藝,此次帶來一系列以日常用品為題材的《迷失日常》凸紙版畫。她認為版畫和陶瓷有不少相似之處:「兩者都利用到凹凸、正負的效果。」與陳育強的做法大相逕庭,她回歸版畫基本步,選取日常用品,將實物壓印在陶泥上製成印刷模版,再將模版印在紙上,而且沒有施上任何顏色。「記得第一次做凸版畫是少時用指甲在紙張上刮印毫子凹凸的英女王像。現在重拾這種原始方法,能找回從前單純直接的滿足感。而且將陶泥壓印實物做版,再刮印在紙上便能將反轉了的負形像返回原來,非常方便,雖然有些細節變得模糊......」這些模糊了的細節,卻又好像是尹麗娟有意為之:「所謂『迷失』,就是那種若隱若現的感覺,我選來印版畫的都是放在抽屜裡被擱置很久的物品。」
另外幾位參展畫家也不遑多讓。熱衷於木材雕塑的凌展騰探究「版」與「畫」的從屬關係:大部分觀眾只在意畫面本身,忽略了構成畫面的真相和版裡所蘊含的睿智。對熱衷於木雕的他來說,卻對後者更為着迷。他把仿木材的製品雕成木版具,印製關於樹木題材的版畫。盧君賜常用清雅明淨的水墨畫來繪畫香港馬路。在這次展覽中,他嘗試以「水墨版畫」形式去捕捉馬路上常見但又往往被忽略的標誌,發揮水墨清雅的特點,創造出明淨的山水世界,帶領觀眾從忙碌生活中,再次留意到周遭的環境,從喧鬧繁囂的都市進入心靈恬靜的世界。專注版畫創作的黃麗茵則以希治閣電影《鳥》為藍本,改寫片中鳥襲擊人群的一幕。她把握版畫可重複印刷的特性,延伸場景中歌聲「mow, mow, mow」的時間,營造一種乾着等待的時間比真實的時間更漫長的焦慮狀態,探討既荒誕又沒有任何訊息在時間中不斷重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