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一路奇峰秀水 訪一帶歷史古跡
廣東境內盛名在外的古驛道不下8條。除了最知名、保存最完好的梅關古道外,還有見證過「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西京古道,以及平遠的松溪古道、潮州上饒西片古驛道、雲浮郁南古道等。縱觀南粵古驛道,作為中原聯繫嶺南的重要紐帶,或為兩省通衢,或為兵家要道,或為通商往來,是廣東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記載着數不清的風雲時刻。因其文化景觀帶的獨特性,如今正逐步成為市民短途出遊嚮往的目的地 。在四月的春風中漫步,嗅着古驛道金黃枇杷果的清香,聽着稻田裡插秧姑娘哼着的小曲,品着村民嶽鄐W鮮美無比的桑葉豬肉湯以及蘊藏各家手藝絕活的艾糍,「人間四月天」的鄉村意境呼之欲出,讓人迷醉。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郁南報道
郁南南江古水道 感百舸爭流盛況
雲浮市郁南縣,依山傍水,城外有江,城中有湖,城郊有園,這一片恍若世外桃源般的小縣城,實際上是南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被譽為「南江文化之都」。
據大量史料記載,唐朝前後,因受海洋文化的影響,南江流域沿岸的經濟、文化發展迅猛,水路交通與海洋對接,相繼出現了大量水運碼頭(現在建城、南江口、河口、大灣等鎮仍有遺蹟存在),以及大量與航運有關的廟宇。
連貫粵桂 直通香港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珠江流域西江段重要古商埠,郁南縣南江古水道全長201公里,自古以來便作為重要水路交通要道聯繫郁南與廣州,彼時商賈雲集,對外貿易活動十分頻繁。今日的南江,作為主要貨運渠道的作用日漸消失,兩岸的碼頭亦逐漸荒廢,僅有部分保留輪渡功能。漫步南江口岸,當年商賈喧囂、車水馬龍的盛況恍若眼前。
位於西江中游南岸、南江之出口,為南江與西江的交匯點的南江口碼頭,大灣、蘭寨的農產品及絲織品等貨物經過水路集散於此,憑借西江水路連貫粵桂的優勢,東下廣州,直通香港。
「順江而下的話,首先會經過南江第一灣。」郁南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南江第一灣位於郁南縣南江口鎮的深灣村、河塱村與古蓬村的交匯處,河流呈「U」形,灣長2.5公里,沿途一路奇峰秀水,宛如世外桃源。
在古蓬碼頭旁安家超過60年的陳先生回憶起數十年前的盛況,記憶依舊清晰:「無論是北上南江口匯入西江,還是南下連灘大灣,都可以在這裡上船,我還曾經從這裡上船去廣州呢。」年近80歲的郁南羅旁鎮村民林婆婆證實了陳先生的說法,林婆婆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她曾從郁南建城鎮西江南岸羅旁古碼頭登船,「船從梧州過來,順江而下,在南江口、德慶等地均有停靠載客,最終經過一天一夜到廣州。」
碼頭重修 推鄉村遊
順着S352省道繼續南行,20分鐘左右的車程就可以抵達大灣鎮五星村。在這個古村落中,有清咸豐元年至宣統年間所興建的李氏宗祠、家塾和富商紳士大屋等古民居46座,其中有14座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地勢平緩、河道寬闊、水流適中等原因,蘭寨大灣段是古時南江古水道上最為繁華的一段。」郁南縣的有關負責人透露,如今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賦予古水道新功能,利用南江古水道把蘭寨和大灣古建築群連接起來,把古水道的恢復融入到鄉村旅遊發展中。
據了解,把蘭寨的古碼頭重新修復並投入使用,重現南江「百舸爭流」的盛況,可以說是當地人最大的一個心願。
南雄梅關古道 訴不盡嶺南滄桑
梅關古道,坐落在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城北28公里的梅嶺上,是內地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梅嶺是粵贛交界的一個隘口,秦時在此設關,叫梅關。梅關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長江、珠江水系陸路最短的交通要道。
意大利來華神父利瑪竇曾寫下的一段話,記錄的是他途經梅嶺古道時的所見所聞:「旅客騎馬或者乘轎越嶺,商貨則用馱獸或挑夫運送,這條隊伍每天不絕於途。」在他筆下,這條寬17米的驛道兩旁商舖、客棧林立,茶葉、絲綢由此南下,廣貨、洋貨由此北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常。
事實上,有不少人直接把梅關古道比作古代的「京廣鐵路」,它的修建者,就是唐初名臣張九齡。若要細說張九齡的功績,梅關古道應當其首。 《廣東通志-山川》云:「(大庾嶺)蒼岩疊嶂,壁立俊俏,往來艱於登陟,唐張九齡開鑿成路,行者便之。」不過,當時還未叫美觀古道,而是喚作大庾嶺道。
古道從梅關關樓向南北兩邊延伸,北接江西大余,南連廣東南雄,全長90餘里,是內地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驛道之一。在這條古道,留下的故事自然數不勝數。
軍事要塞 兵家必爭
在梅關古道輝煌的逾千年歷史裡,有着數不清的名人故事。諸如,大文學家蘇軾被貶惠州,就曾途經梅關。在蘇軾顛沛流離的一生中,多次被貶又多次再被任用,自然讓他感慨萬千。據說,在他北歸再次經過梅嶺時,遇到了一位在路邊賣茶水的老翁。老翁非常敬重他,說其「今日北歸,時天祐善人」。聽了十分感動的蘇軾隨即便寫下一首《贈嶺上老人》詩:「鶴骨霜鬢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嶺南當時遠離政治中心,加之蟲蠅蛇蚋多,瘴癘叢生,多數人有去無回,蘇軾感慨萬千也就不足為奇。
此外,歷史上梅關古道更是一條軍事要道。遠不說秦軍南征,清代天平天國起義,太平軍曾在此與清軍對壘激戰;近有孫中山領導的北伐軍二次入江西都要經過梅關;最著名的還有1934年,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征之後,陳毅率部隊在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到1936年,陳毅被困梅嶺,留下了《登大庾嶺》、《偷渡梅關》、《梅嶺三章》等著名詩篇。
如今,古驛道因為旅遊煥發新的生機,驛道旁邊一路的梅花以及青石板路成為了遊人們周末出行的首選。其中,古道途中的梅關更是成為江西和廣東的分界點,「一步跨二省」成為不少市民玩不厭的小遊戲。
乳源西京古道:歷史上的「進京高速」
在韶關梅關古道的西邊不遠,有一條連接南北的驛道--西京古道。這條驛道據傳始建於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漢武帝時期嶺南各地通往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市)的必經之道,因此也被認為是古代的進京高速路。
和梅關古道比起來,乳源西京古道的知名度稍微弱一些,然而,它的歷史地位和前者一樣彪炳於史冊。
走過「西京古道」的市民,都會被其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景觀所震撼。而沿途密集的村落,站在高處俯瞰,常讓人有一種玩穿越的感覺,尤其是途中的古橋樑、古涼亭,三五幾個好友徒步漫話,或肆意凹造型拍照片,保準都會是相冊裡那個「難忘的一天」。
東漢至今 溝通南北
西京古道近年聲名鵲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道西風瘦馬」般的意境以及「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古道風韻。
此外,近年來的熱詞「一帶一路」也讓西京古道的神秘面紗緩緩揭開。有資料表明,陸上絲綢之路始於西漢長安,海上絲綢之路始於西漢時嶺南的徐聞、合浦,西京古道始於東漢,是在海陸絲綢之路開通後開闢的,又延續於唐、明、清三代重修,可見一直起到溝通南北的作用,是一條連接海陸絲綢之路的古道。
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黃偉宗教授在考察走訪完西京古道後表示:「西京古道是目前有實物依據、有文字記載的海陸絲綢之路對接的最早通道,也是廣東目前路線最長、最原汁原味的古道。」